正文

第七讲 古代埃及:向死而生(3)

巴别,巴别:不只中外建筑史 作者:尉陈


到古王国时期(始于第3王朝),埃及的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第3王朝的开国法老昭赛尔(Zoser)集宗教、政治、经济与军事大权于一身,踌躇满志、自命为太阳神拉(Re)之子的他无法接受自己百年之后仍被葬于一个普通的马斯塔巴中,他希望自己的陵墓能成为一个供千秋万代瞻仰的纪念性建筑物。这个看起来有些疯狂的想法被宰相伊姆霍特普(Imhotep)知道了。

作为国王的首席大臣,伊姆霍特普认为自己有义务帮助昭赛尔实现梦想,无论它是多么疯狂。国王既然不想安息在一个普通的砖砌马斯塔巴中,伊姆霍特普便突破成规,为主人营建了一座规模空前的石造马斯塔巴,但这显然并不能使极其挑剔的昭赛尔王满意。

伊姆霍特普幡然醒悟,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材料和体量,而在于创意。于是别出心裁,在已建成的巨型马斯塔巴上面又加建了5个一层比一层小的马斯塔巴,由此形成的6级踏步恰好象征“法老亡灵升天的阶梯”。这座构思巧妙、造型如山的台阶式陵墓便是世界上的第一座金字塔 —— 昭赛尔金字塔,它不仅获得了极难伺候的昭赛尔王的首肯,而且为设计者伊姆霍特普赢得了“史上首位官方建筑师”的美名。

这座位于萨卡拉的“始祖金字塔”高61.2米,建在长方形的地基上,基底南北长107.4米,东西长123.3米,可见它尚不是我们所熟知的正方锥体的形制。

昭塞尔和伊姆霍特普,这对君臣开启了一个伟大的金字塔时代。在他们之后,古王国的历代君王竞相效仿,纷纷为自己建造更高、更大的金字塔陵墓。该种建筑形制也就不断向前探索、发展,终于在第4王朝时达到了自己的成熟期,形成了举世闻名的“吉萨金字塔群”。它们坐落于开罗附近的吉萨,是古王国第4王朝时期的胡夫(即希腊人所说的“齐奥普斯”)、哈夫拉、门考拉祖孙三代法老的陵墓。

其中胡夫金字塔最高,称为大金字塔,被昂蒂帕克列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首的就是它。该建筑高146.5米,基座四边各长233米,正对着东南西北四方,是一座四方尖锥形的庞然大物,大约由230万块平均每块重达2.5吨的巨石砌筑而成。不同于100多年前的昭赛尔金字塔的“六步台阶式”,胡夫金字塔是斜面无阶的真正的方锥体建筑,这不仅意味着建造技术的进步,同时也反映了意识形态的变化。如果说台阶式金字塔的踏步造型表达了法老对于亡魂升天的憧憬,那么无阶式金字塔的斜面形制则显然是在炫耀法老作为太阳神之子的光华四射的神威[. 一般认为,角锥体(斜面无阶式)金字塔的四条棱线即象征太阳的光芒,故通常将此类金字塔与对太阳神的崇拜相联系。]。这是君权得到进一步强化乃至神化的一种表现。

哈夫拉金字塔高143.5米,塔基四边长215.5米,举世闻名的大斯芬克斯(即狮身人面像)[. 狮身人面像高20米,长50米,由一整块石头雕成,据说其面容即哈夫拉法老本人的形象。]即位于塔边下庙的西北方。

门考拉金字塔高66.5米,底边各长108.5米,规模较小,暗示着国力的衰弱。

吉萨三塔都是纯粹的正方锥体,造型严谨,体量恢宏,直到公元1889年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建成之前,法老胡夫的陵墓在40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一直占据着人类建筑的制高点。不仅如此,这些金字塔更以其近乎完美的隽永造型而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符号,给后世的建筑师以无尽的启迪。公元1982年,法国卢浮宫翻修的时候,即邀请美国著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先生在入口处广场那儿设计了一个巨大的玻璃金字塔。因材质是玻璃的,既解决了地下室的采光问题,又不阻碍游人的视线,使得整个广场空间既丰富了层次感又显得空灵通透,同时也让金字塔这个古代文化符号彰显出一些现代感和工业文明的气息来。然而最重要的是其意象,建筑师匠心独运,通过金字塔这种历久弥新的形式符号,对完美与永恒进行了天才般的诠释。

当然,像美国小说家丹·布朗在其《达·芬奇密码》中所杜撰的那样,认为这个玻璃金字塔是在暗示着基督教传说中圣杯的形象,那也不是不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心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请大家务必记住这一点—— 一个真正成功的艺术作品(包括建筑)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它拥有丰富的和不确定的诸多种内涵,具备多义性,可以供不同的人作不同的解读与联想,或者说供人们不断地去误解、误读。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一种解读都是误读。而能不断地被人误读则正是艺术作品成功的标志之一。在建筑艺术领域,法国的朗香教堂、澳洲的悉尼歌剧院等都是如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