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新大陆的来客(8)

选择的艺术 作者:(美)席娜·伊加尔


在西方国家,自由恋爱婚姻的崛起与个人主义的兴起紧密相连——《公祷书》本身就是英国宗教革命的产物。它第一次以英语记录各种宗教信仰礼仪,包括婚礼宣誓等,正式宣布脱离罗马天主教会,并随之出现了较为极端的宗教理念,即一个人的命运及其与上帝的关系可以由个人掌控。从人们第一次呼吁“拥有并占有”到今天,宗教革命只是欧洲几个世纪以来众多社会变革中的一项。随着中产阶级的逐渐壮大、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集体家庭的观念越来越淡化,人们已经拥有独立支撑家庭的能力,而不再需要依赖亲属。人们可以在婚姻中找到个人幸福,而爱情则不再与婚姻水火不容。因此在1955年,当弗兰克·西纳特拉(Frank Sinatra)唱到:“爱情与婚姻,爱情与婚姻,就如同马儿与马车,我亲爱的朋友们,我可以告诉你们,二者是不能分离的。”他实际上是在倡导一种新的理念,一种人类在过去5 000年中几乎不存在的文化理念。一方面,人类几千年来为了适应群体生活的需要,产生并延续了包办婚姻;而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人们认为婚姻应当是双方爱情的结合。若是将二者进行比较,我们是否应该问自己究竟哪种婚姻更好?

印度拉贾斯坦大学(University of Rajasthan)的教授乌莎·古普塔(Usha Gupta)和普斯帕·辛格(Pushpa Singh)一致认为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他们挑选了50对夫妻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一半的夫妻是包办婚姻,而另外一半则是自由恋爱结婚的。这些夫妻的婚龄不一,短则1年,长则20年。哪种婚姻模式下人们更能享受婚姻的幸福?每个人都要求填写完整的鲁宾爱情量表(Rubin Love Scale), 对其中的表述表示同意或反对,如:“我可以对爱人完全坦诚,毫无保留”、“如果不能与所爱的人在一起,生活将痛苦不堪”。研究人员随之根据调查问卷进行研究,不仅比较了两种婚姻模式中爱情的比重,同时也充分考虑了夫妻婚龄。恋爱结婚、婚龄少于1年的夫妻,平均调查成绩为70分,婚龄越长,得分越低,那些结婚长达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夫妻,平均只有40分。相反,包办婚姻的夫妻一开始爱情值较低,平均只有58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的感情逐渐加深,婚龄长达10年或是时间更长的夫妻,平均分为68分。

那么是否有可能自由恋爱婚姻一开始感情炙热,而后逐渐趋于冷淡;而包办婚姻则刚好相反,一开始较为冷淡,而后感情逐渐炙热,或者至少是温情的?这或者可以解释上述调查结果,不是吗?包办婚姻中,双方基于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而结合,并且都有共同的假定前提,即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相互会喜欢对方,就像同寝室的室友、合作伙伴或亲密朋友一样。而从另一方面而言,恋爱婚姻主要是基于感情:我们常说人与人之间一旦产生化学反应,碰撞出爱的火花,双方很容易相互吸引。但在萧伯纳看来,基于恋爱的婚姻是人们在最为疯狂、转瞬即逝的炙热情感下的非理智结合。人们被要求宣誓,声称仍会保持这种兴奋、不理智甚至令人身心俱疲的感情,直至死亡将两人分开。事实上,调查研究以及对人体大脑活动的直接检测表明,90%结婚时间长达20年以上的夫妻,当初那种炙热的情感已基本荡然无存。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将决定权交给你的家人或者你的朋友,相信他们会为你找到一个适合你的伴侣。除非你所在的国家文化还允许包办婚姻,否则你绝对会认为这种提议太荒谬了。即使你愿意注册e-harmony①网站,并允许一台电脑帮助你寻找“条件优越的单身人士——即使这些单身人士通过了号称能够检验成功维持长期关系的29度性格测验(29 Dimensions)。你也不会允许电脑以你的第一次约会敲定你的终身大事。无论你的朋友多么了解你,将终身大事的决定权交由他人处理,似乎是很冒险的。但实际情况是,目前世界上还是有很多人在实行包办婚姻。他们相信家庭包办婚姻的价值。如果你就是这样的人,而我告诉你:“规则已经改变了:由你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伴侣,没有人会再为你提供任何帮助和建议。”那么你可能会觉得我是在反对包办婚姻。毕竟我有什么资格去挑战传统,散播怀疑或者说是不满?我有什么资格让你伤父母的心,羞辱自己的父母?即使不考虑家庭的和谐和荣辱,你可能还是倾向于让你的父母用他们的人生智慧为你提供指引,尤其是当你的父母已经维持了几十年的美好婚姻。

事实上,关于“究竟哪种婚姻模式才会拥有更大的幸福”这一问题,我想答案只能是用我们常听到的“快乐的那种”。古普塔和辛格所作的研究确实会让我们有所怀疑,但这并不会对拉贾斯坦邦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情侣产生影响,更不用说世界其他地区的人们了。文化习俗对于婚姻的影响根深蒂固,一个特殊的案例——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的原因,都会对此造成一定的冲击。如果包办婚姻不是你所在国家文化中的一部分,我父母的婚姻在你眼里,最好的情况下,是一种好奇,而最坏的情况,则是对个人权利和尊严的侮辱。然而在印度,90%的婚姻是由父母做主的,并且大多数人并不认为这是一个悲剧。正如此前提到的,随着印度的集体主义文化越来越个人主义化,今天的包办婚姻也加入了个人主义因素,因此,今天的包办婚姻看上去更像是包办恋爱。现如今一位年轻人在最终确定自己的终身伴侣前,会有一两次机会与潜在的结婚对象进行面谈。目前,印度仍有75%的大学生——而美国仅有14%——表示他们会与并不相爱但其他各方面条件相匹配的对象结婚。

无论是恋爱婚姻还是包办婚姻,建立家庭、抚养孩子、相互照顾等日常生活是一样的。同样,无论是哪种婚姻,总有人感觉是幸福的,总有人感觉不幸福。他们甚至可能用同样的语言描述他们的感受和经历,但他们衡量成功婚姻的标准,关于幸福的定义和标准,则取决于他们的父母和社会文化对他们灌输的思想。在包办婚姻中,幸福的婚姻是以履行对彼此的义务为标准,而恋爱婚姻的主要标准则是相互间感情的深厚和持续性。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人们对于婚姻的感受及其相应的后果是基于他们对于婚姻生活的既有了解。每个人对于幸福婚姻有自己的期望和衡量标准。这些故事并不仅仅说明我们可能遵循的婚姻之路,同时也在告诉我们经营婚姻的道理。有人与伴侣携手走过一生,有人以离婚收场,但无论怎样的结局,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婚姻是要永久延续下去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