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首先想到把该技术出售给各大门户网站,然而却得到冷漠的答复。这时候,互联网已经开始发烧,各大搜索引擎公司已经对技术非常漠视,而是争先恐后地建设内容,向“门户网站”大举进军。尽管如此,两人在好几次的重大行动上依旧不改本性,敢于叩开创投公司的大门。有一次,他们退回交易条件,说创投公司计算员工认股权组合时算错了。据说美洲杉资本公司(Sequoia Capital)的合伙人迈克尔·莫里慈(Michael Moritz)摘下眼镜,说:“哦,天啊,我似乎在和数学魔术师打交道!”
没有伯乐赏识,当然也不能就这样砸在手里。两人别无选择:只有亲自上阵。就这样偶然之间,命运把他们推向了创业的全新路程。
他们在1997年采用了Google这个名字,派生于“Googol”,意为10的100次方——一个表示巨额数字的数学术语,Google想用它来表达网络的浩瀚,并凸显其搜索功能的强大。不同于盘古开天的混沌,数字世界充满着秩序整齐的1和0。虽然宇宙并不存在一个与1 / 0 相对应的物质元素,但是在数字的网络空间里,它意味着无穷无尽个序列的组合,就像《黑客帝国》为我们诠释的未来时空一样,Google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数字的门,进入了一个有着独特哲学理念的网络空间。
接下来,他们的想法更加大胆。佩奇喜欢修补和倒腾机器,也在系里小有名气,因此,他最拿手的技术就是如何使用已经废弃的硬盘,组装自己的服务器。为了加快搜索速度,他们把大约1万台服务器连在一起,“拼成”一部超级计算机。这种办法使Google不论是在软件和硬件方面都处于领先位置。
到了1998年初,两位学生没有什么现金,但需要继续完善Google的搜索技术。于是,他们省吃俭用,买了1000GB的硬盘,就在佩奇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宿舍构建了Google最早的数据中心,而布林的宿舍成为办公室。
尽管互联网如日中天,但是两人还是没有成立公司的紧迫感。这时,雅虎的创始人大卫·费罗的忠告起了关键作用。大卫·费罗承认Google的技术很出色,但是,他鼓励佩奇和布林还是先创办自己的公司,开展服务。“当你们的业务趋于成熟,而且有一定的规模,我们再继续谈”。而其他门户几乎连最基本的兴趣都没有,有个门户的CEO甚至说:“我们的用户根本不关心搜索。”
这样,在大卫·费罗的鼓励下,两人放下博士课程,在1998年8月,开始真正的“下海”。首要的任务当然是融资。他们首先去寻找天使投资者,第一个就是斯坦福校友、Sun公司创始人之一、思科的现任副总裁贝托尔斯海姆(Andy Bechtolsheim)。贝托尔斯海姆当然是个有眼力的老手,他看了演示,觉得这项技术有戏。但是他有兴趣,却没有多少时间。那天匆匆演示完毕,他就要急着赶到别处,说细节不必讨论了,我干脆给你开支票吧。于是,10万美元就成了Google的第一笔启动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