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师们的成长故事(2)

招聘专家解读建筑房地产业 作者:师至洁


15年的建筑设计生涯,曾荣获英国世界建筑提名奖、亚洲建筑推动奖、中国建筑艺术奖等20多项国际国内奖项。2003年1月,出任国家体育场——鸟巢的中方总设计师。

应该说,出色的工作业绩和国外留学的经历,使得李兴钢成了鸟巢项目最合适的人选。

二、要放飞更高的理想

后来,通过与瑞士赫尔佐格—德梅隆建筑设计公司的合作,李兴钢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国际著名的建筑师事务所。就国际建筑师事务所和他的工作室的对比,李兴钢有这样一番表述:“建筑师这一职业个性化色彩比较浓厚,所以国际上大多是一些私人性质的建筑师事务所,并且得到了从社会、制度、法律、市场到行业本身等各方面的认同,也有一套成熟的操作系统。而我们国家一直是一种国有大设计院的机制,社会对大设计院的认同程度要高过私人建筑师事务所,所以目前国内出色的私人建筑师事务所很少。不是因为建筑师水平不够,而是由于社会认同等原因,这些事务所没有大设计院引人关注,多数还只停留在维持生存的阶段。而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新组建的由我们三个专家组成的设计工作室则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方面,专家设计工作室可以更好地发挥建筑师的创造性;另一方面,由于我们隶属于大院,在社会认同这一环节上又减少了障碍。所以说工作室这种形式既适应了市场,同时又体现了建筑师的职业特点,我认为是一种比较好的形式。”

职业指导师点评

众所周知,中国的建筑设计与国际水准的差距,绝不仅是缺少知名建筑师事务所这么简单。对事务所和工作室这两种“形式”,很多人已经看得很清楚。但通过与国外建筑师合作,李兴钢看清的却是中国建筑师在走向国际平台的过程中,面临的等待和希望。而看清这一点,也就明确了李兴钢建筑设计工作室今后的发展方向。

对于李兴钢来说,成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专家设计工作室,还仅仅是开始。这位有着国际视野的行业精英还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二节 “水立方”中方总设计师赵小钧——在困

难里面捕捉到机会

赵小钧像一个阳光的大男孩儿,对身边的事物都充满着热情,周身散发着一股能感染人的力量。也许,正是这股力量能让他在参与水立方的设计中争得上游,也正因为如此,在水立方的制作过程中,才能凝聚起更多的智慧。

用赵小钧的话说:“整个水立方所有工作内容凝聚很多人的心血,凝聚了大家非常多的智慧,每一个问题都是非常丰富的内容。”令很多人难以想到的是,水立方后面的施工图设计和研发阶段,竟凝聚了接近100人的团队!

“作为一个建筑师可以参与这样一个项目是终身的幸福事件。”谈起“水立方”,赵小钧显得很幸福。其实,大家不知道的是,在“水立方”带来荣誉的背后,这些建筑设计师们也经历了不小的挫折。用赵小钧的话说:“在这个设计里面,作为设计师和工程师确实遭遇了很多困难,但是在困难里我们捕捉到了非常多的机会,并且真正做一个设计。这个设计有文化,有艺术,有很多技术等方方面面的东西,是一个很重要的非常令人记忆深刻的过程。”

其实,在赵小钧所在的中建国际(深圳)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取得水立方的设计权时,公司团队只有300人的规模,而且还分布在全国各地分公司,其中的设计师更是为数不多。能担当这么重要的一个工程,仅靠这300人的团队还不够。在这种情况下,赵小钧首先想到的就是抽调各部门最好的人来做这件事。两周后,从全国各地分公司赶来的精英骨干就组成了40人的核心班子。随后,又采取了邀请知名专家参与指导和面向业界招聘的方式组建水立方的项目团队。

“其中最典型的是现在我们公司的总工程师付学艺,他当时是我们公司的顾问,正式身份是深圳大学的教授。在广东深圳地区,是结构建设方面很有名的专家,因为‘水立方’这个项目对他来说也充满了诱惑,很想参与,所以我们一拍即合,正式加盟了这个项目团队。”这件事赵小钧还记忆犹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