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节:在微软栽种未来(3)

揭秘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的梦工场 作者:微软亚洲研究院


很快,我的团队以及我本人都意识到,这个组件和服务必须升级,才可以应对呈几何级数增长的内容和用户需求。来微软公司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有幸和我们的产品部门经理Alex Loeb一道与比尔·盖茨面对面交谈,希望能说服盖茨支持我们成立一个新的项目小组的提议。我至今仍记得,在那次一个半小时的会谈中,我花了大部分时间向盖茨做报告,可谓苦口婆心,并与之辩论我的架构愿景——那次会谈原定只有一个小时的,却延长了半个小时之久。他问道:“你为什么不用SQL,而非要开发这个新玩艺儿呢?”我尽全力阐释自己的看法和理念。直到最后,他仍然表示:“你没法说服我采纳(你的战略)……但我也说服不了你。”他最终还是答应提供经费支持,但只相当于我们申请预算额度的四分之三。不过,此举却创生出了一个最终成为Office在线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部门,每天为全球数千万用户提供有关Office的在线内容,以及支持每日数百万次的下载量。(此后,我们发现另一个团队也有我们所需要的资源,于是与他们建立了密切的合作,最后使两方面的资源合二为一。)

过去这些年来,我有多次机会与那些出色的同事合作,提出新技术开发建议、组建团队、组织项目并发布产品,同时帮助其他人成长和成功。虽然我的职业生涯中大部分时间都在担任经理,但其中最有意思的时光却是在实干中度过的,无论是撰写文章,设计或编写软件,还是测试和改进产品直到它们漂亮到能够出嫁的程度。

我始终记得很多年前的一天夜里——那时候Web还刚刚起步,我正在尽一切努力尝试让我们新推出的在线服务能够兼容一款竞争性浏览器产品,因为我相信它对用户有利。即便是当时我们的开发经理,一位对技术无所不通的人,都想不出怎样才能实现无缝对接,甚至打算放弃努力。当时无知的我仍然坚持从各种角度尝试,直到我自认黔驴技穷,无果而终。但是,我顽固的秉性却始终不肯妥协,坚持奋战到了深夜,总算找出了办法,我立刻对这个解决方案进行测试,并以满意的数据结果而告终。紧接着,我把它写进一个规范文档中,以便工程师们可以在明天按照它来执行。忽然间我意识到天已经亮了,已经是第二天了。

这个功能最终成功发布了,但我并没有太记着这件事,而且也不曾指望有人能注意到它。令我吃惊的是,几个月之后有一次我在比尔·盖茨家里出席为实习生准备的一场烧烤午餐会,我的经理把我彻夜未眠的故事一五一十地告诉给了盖茨。虽然,能得到他们对我努力的认可是件值得自豪的事情,但这终究比不上当我知道全球上千万用户正在受益于我们的在线服务时所获得的满足感。

我在微软服务的13年间,遇到了无数了不起的人,从比尔·盖茨、现在的研究院院长也是我的老板洪小文博士,到我新招进来的员工和实习生。每个人都通过自己的独特方式为引以为豪的事业、为周围的人做出了贡献。我很幸运能够成为它的一部分,并能够与微软公司中非常优秀的一群人为梦想而走在一起。

我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两年间,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个人和专业上的成长,遇到了值得与之毕生交往的好友,并对我的团队以及研究员们的成就给与了应有的帮助,我希望这些工作能够产生持久的价值。

我很高兴,因为我们能够携手努力,开发能够改变世界的技术,同时也让自己成长为我们所希望成为的人。对于技术如此,对于我们自己也是如此——预言未来的最好方法是创造未来。

作者介绍:

迪恩·思劳森,出生于纽约,在加利福尼亚长大。2006年8月从总部来到了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担任创新工程中心总经理,负责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孵化。在微软工作的13年中,他参与过教育、媒体和生产类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以及先进技术从研究团队向产品团队的转移。他一直充满热情地把有才华的人和绝妙的点子聚集起来,创造出顾客所想所需的软件和服务。在进微软之前,他在一家开发教学软件的小型公司做咨询顾问,同时也参与过好莱坞的电影和电视业务。13岁时在洛杉矶城市学院第一次学习了软件编程,之后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学习实验心理学,在杨伯翰大学学习组织行为学。他喜欢所有的户外活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