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券商行业是大有希望的

金融大败局:华尔街的监管与危机(1907-2008) 作者:朱伟一


券商向何处去?可能会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美林模式:投入商业银行的怀抱,借助商业银行的强大资本,重回资本市场兴风作浪。这是特洛伊木马式的战略,以退为进,打入对方的心脏。用中国话说就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另一种模式是:自我瘦身,变相成为对冲基金和私人股权基金。

不管美国人自己如何看,日本人认为券商行业是大有希望的。他们出巨资收购了美国券商的股份。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美国搞过一次大收购,置下不少产业,但结果是大败而归。20年之后,日本又卷土重来,在美国再次大举出击,收购美国券商的股份。2008年9月29日,摩根士丹利与日本的三菱银行敲定,三菱以90亿美元收购前者21%的股份。野村控股公司筹集了56亿美元,收购雷曼在亚洲、欧洲和中东的业务。[ Business. The Japanese are coming(again), The Economist, October 2, 2008]

醉翁之意不在酒。日本投资美国券商,意在通过美国券商问津中国等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学家预测,今后若干年中,日本的GDP的增长速度平均每年不过2%,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GDP的增长速度要比日本的快三倍。[ Bill Powell. Japan to the Rescue of Ailing US Firms, Time, September 23, 2008]美国券商在亚洲已经开始的网点为日本银行走出国内市场提供了机会。至于日本是否能够因此而成功则是另说。

当然,日本愿意到海外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并不表明日本全盘肯定资本市场。日本金融机构在日本国内就不大搞资本市场,而且日本国民就没有大搞资本市场的狂热文化。相反,日本有一种反“兼并”的文化。[ Business. The Japanese are coming(again), The Economist, October 2, 2008]许多国人看不起日本人,我真不知道我们有什么理由看不起日本人,我们真的应该向日本人学习,日本人爱护自己国家的一草一木,日本的汽车制造商生产汽车出口到其他国家,让那里的人们去污染自己的空气。德国的德意志银行和瑞士的UBS也是这样,它们绝不在本国的资本市场兴风作浪,而是到美国和中国这两个江湖中去投资。且像中国这样的亚洲国家又服膺资本市场,为外国券商搭建了很大的平台,外国券商可以在那里大有作为。

股圣巴菲特对券商也很有信心,其投资高盛50亿美元,而且称赞 “高盛是非同寻常的机构。”(“非同寻常”一词的英文是exceptional。奥委会主席赞扬中国“奥运”用的也是这个词,我们将其译作“无与伦比”)。巴菲特的信心也并非毫无根据。据预测,倒闭了的券商的原有业务,可供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瓜分一部分,大约可以使两家券商的业务在今后几年中分别增长6%和4%。

美国券商虽然受到了重大挫折,中国券商仍然是昂首阔步地走在大道上,最近又有融资融券助威。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券商这个行业仍然是大有希望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