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怎样诱发孩子的求知欲(8)

管一辈子的教育 作者:林格


首先,当爱心油然而生的时候,他(她)就会有一种极端敏感的神经冲动,这种神经冲动将把自己的所有感觉器官打开,这时,接受新的事物和新的知识,就会变得容易得多。

其次,当一个人经常无私帮助别人时,他(她)的整个心态是平和的、从容的、积极的。内心深处自然就会形成一种稳定的、高尚的动机概念,这种动机概念与学习的动机是相互连接的,所谓举一反三,便会将学习的热情激发起来。

第三,具有爱心的人,通常都是真正自信的人。自信就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实现心中的目标,自信是人格的核心,而爱心是自信的伴生物。有了自信,还能学不好吗?而我认为,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方法尽管很多,但其中一个捷径就是从培养孩子的爱心开始,在鼓励孩子爱人、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从更高的角度上来引导孩子形成“我能行”的意识。怎样培养孩子的爱心呢?

一是父母以身作则是关键。要让孩子去爱,自己必须懂得爱,要让孩子同情弱小,自己必须先关注平凡、同情弱小。

二是提供熏陶的环境和条件。爱心品格的培养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但也是完全可能的,除了以身作则以外,主要是要为孩子提供一种环境和条件。比如带着孩子奔向田野,在田野里一起呵护所有的生命;再比如鼓励孩子收养被人遗弃或者有缺陷的小宠物等,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爱心。

三、求知欲

求知欲,就是对知识的学习具有一种内在的渴望,按照我们的话说,就是“爱学”。孩子只有“爱学”,对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好的成绩具有一种内在的持续的追求愿望,才可能“学好”,并持续地保持好成绩,作为父母,需要特别重视如何诱发孩子的求知欲。

孩子的求知欲是通过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形成的,《论语?述而》里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指求知欲的内外因互相作用的过程而最终转变为孩子自主的求知愿望状态。

那么,究竟是外因为先,还是内因为先呢?这个问题大家讨论得很多,似乎没有什么定论。但针对于不爱学的孩子来说,由教育者对孩子施加影响从而导致内因的形成并发生作用,应当是可能的。

由外因所导致的求知欲叫做外在求知欲,外在求知欲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呈不稳定的状态,孩子在形成内在求知欲之前,随着知识的增加,社会接触面的扩大,外在求知欲的鞭策作用将由强变弱,如果在此过程中过分强调外在求知欲的作用,反而加速孩子厌学,外在和内在的两者相互作用,才能起到作用。

因此外在求知欲不是最终的目的,而应该是通过外在求知欲的诱发,最终引导孩子形成稳定的内在求知欲。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