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拓展渠道,让孩子会问。当孩子还未养成提问的习惯或者所学知识较难时,可以和孩子进行讨论,然后由孩子提问题。另外,父母也可以设计好问题,引导孩子模仿提问。提问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初步掌握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就可以在学习辅导中留有一定时间让学生独立质疑,自我展示。
第三,精心组织,让学生善问。为了提高孩子学以致用的能力,父母尤其要引导孩子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让他们在解决新问题中再提出实际问题,为孩子的创新思维提供丰富的问题和情境。
总之,在家庭教育中,特别是学习辅导中,父母应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孩子多动、多说、多看、多问、多表现、多思考,让他们自己“跳起来摘果子”,尽量多给孩子一点思考的时间和活动的余地,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孩子。
6.随手记笔记的习惯
凡是学习拔尖的孩子,一般都是一个有心人,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再看看世界上有大成就的伟人,也都是有心人。
而做一个有心人,其中最为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能随手做一些笔记,只要能略略掀动心扉的细节,无论观察到什么,还是读到什么,或者是想到什么,哪怕是一句话、一个字,都随手记在一个精心准备的小本子上。
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大画家达?芬奇,就习惯于在自己随身的一个小本子上记录一些数字、图形、文字,甚至是自己不可思议的想象,这些都是他伟大梦想的一个个细节,他的成就就是由这些细节来构成的。
英国著名政治家、作家丘吉尔即使打仗的时候,也注意随手记载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正是这种伟大的文献意识,使他不仅成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而且成为一个著名的作家,他的巨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就是这样写成的。
当然我们的古人也有“推敲”和“三上”(鞍上、厕上、床上)等经典的笔记佳话。
随手记笔记的习惯基本要求:
一是在适当分类的情况下,不必界定应该记什么内容,只要记了就可以。适当分类应结合孩子的成才趋势和个人爱好进行,比如文学、艺术、数学、外语等,记录的内容不必限制,只要能让孩子若有所思的,都可以是记录的内容,如一个人的一句话、一幅画的标题、书上的一首诗、一个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