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这些宫殿全部都给我烧了!”他无奈地下令。他非常不愿意下这个命令,因为他本是胜利者。他已经把前朝的皇帝逼得上了吊!何况,他已经收服了前朝的百官甚至太子!更何况,四十二天前他在众人的前呼后拥下在承天门挽弓搭箭,一箭射穿那写着“奉天承运”的门匾!他,就是闯王李自成。
李自成本应不仅仅是“闯王”,在其领导下的农民起义军,建立了大顺朝,而且成功地攻占了大明王朝的京都。他李自成是大顺朝的开创者,应该和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一样,被后世称为顺太祖李自成!但在人们的记忆中,他只是“闯王”,只是那个曾经打下了北京城,结果仅四十二天后就仓皇出逃,最终命丧他乡的“闯王”!
李自成被后世评价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可这个前奏不是很恢弘。李自成的出身史学界有一定的争论,有的说其家境贫寒,有的说其家境富裕,不过这些愚下并不关心,这些考证的问题留给学者们去做吧。就先从李自成失业说起吧。
李自成在父亲死后,接了父亲的班,到驿站做驿卒。明思宗在崇祯元年(1628年)对驿站进行了改革,在这次改革中,全国有三分之一的驿站被裁撤。李自成就这样在“体制变革”中,失业回家了。李自成向来乐于助人。一年大旱,乡亲们都缴不起租子,李自成就出面担保向举人艾诏借了银两缴了税。结果由于乡亲们没有把银子按时归还,李自成让举人一状告到了县衙。县令将他“械而游於市,将置至死”。不过好心必有好报,李自成后来被乡亲和亲友营救出来了。李自成有仇必报,出来后就去找举人艾诏报仇,把人家给杀了。人倒霉,喝口水都能喝出胃下垂,李自成又发现老婆与人通奸,结果他又杀了老婆。这下他就身负两条人命了,没办法,跑路吧。就这样,李自成跑去当兵了。结果这兵没当多久,他又因银饷问题杀了上司和当地县令,这下事情闹大了,于是发动兵变起义。
经过这几件事情,李自成从大明王朝的顺民成为要推翻明朝的起义军的一分子。是的,只是一分子,那时他还不是闯王,他只是明末众多农民起义军中一小支的头领。但像这样一位日后成为领袖的人物,其锋芒是不会被轻易掩盖的。崇祯八年,各路起义军在荥阳召开大会,李自成提出了“分兵定向”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声望日高。在具体分工合作后,李自成选择了跟随闯王高迎祥一起开进。第二年,闯王高迎祥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李自成顺理成章地当上了头领,他继承了“闯王”的称号。
李自成的“闯王”路线图,虽然入局有些偶然,是因身负人命而被迫起义,但入局后的卡位就不简单了。所谓“卡位”,就是在一个有发展潜力的组织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然后卡住这个位置,自身由于组织的发展而会得到发展。李自成之所以能接替高迎祥的王位,就在于他卡住了位置。
如何卡位?凭借自己的成绩。他提出的“分兵定向”能够得到其他起义将领的认同,这本身就足以让别人刮目相看了,他也可以借此拉开与其他竞争者的距离。要形成卡位效应,有几件事情需要做好。
第一,要选择一个有足够发展空间的位置。卡位本身并不是目的,卡位的目的是平台发展以带动个人发展。如果已经没有了自己的位置和空间,卡在那里也只能锈住。明朝已经腐朽不堪,如果李自成依然在驿站卡位,老死也就是个驿卒。各地起义风起云涌,推翻这个政权是迟早的事情,作为当时各支起义军中实力较强的闯王部,前途自然远大。
第二,要坚持住。自己发展的脚步小一些都没问题,关键是大目标不变--保持自己的位置不能变。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目标会更明确,压力也不会太大。李自成并不急于马上得到提升,或者取高迎祥而代之,相反甘心于闯将之位,因为他需要声望和实力的积累,这样才能使日后服众望。
第三,要注意保持距离。当有竞争产生时,需要能拉开自己同竞争对手的距离,即便不能拉开也至少要避免被超越。当然,活着最重要。不管如何竞争,首先要保证别犯致命错误,别还没就位或刚就位就让人给“咔嚓”了就冤枉了。李自成在成为闯王后,就面临被剿杀的危险。
李自成接过了“闯王”的枪,成为西北农民军的首领,当然也就成为明朝廷追杀的主要对象。崇祯十年,他与明军悍将孙传庭激战七天七夜,在遭敌东西夹击的情形下,他带部众冲出重围,长驱入川。崇祯十一年,在川北遭到了明军的伏击,伤亡极大。李自成又准备带兵打出潼关,东进到河南,结果却兵败于潼关。在潼关,李自成军陷入了明军的包围圈。经过几昼夜的血战,伤亡数万人马。他仅率刘宗敏等十余人杀出重围,逃往了川陕楚的交界,从此遁迹。“刘宗敏”这个名字,大家先记住,在后面就是这个人让李自成走上了不归路。
英雄不会就此甘于落寞,他在等待机会东山再起。还好,这样的机会没有让他等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