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闯王皇帝李自成(2)

从历史看职场 作者:商振


崇祯十二年,另一支起义军将领张献忠,在谷城降明后复叛。李自成闻听此消息后,马上带着仅有的人马赶去支援。虽后被围在四川鱼腹山,但李自成带兵突围,越湖北入河南,会合了河南农民军。崇祯十四年,李自成率军攻破了洛阳。这次误打误撞的突围,让李自成遇到了最好的发展时机!

李自成军在河南攻掠,最大目标自然是洛阳的福王朱常洵。此人乃明神宗第三子,万历二十九年,明神宗封此爱子为福王,婚费达三十万金,在洛阳修盖壮丽王府,超出一般王府十倍的花费。除了有钱,福王更有地,神宗皇帝一次就赐田四万余顷。李自成带兵攻破洛阳后,抄获王府、富室存粮数万石、金银数十万。李自成将钱粮土地分给老百姓,使得他深得民心,队伍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迅速壮大到一百多万人。此时再回过头去看崇祯十一年时,李自成之所以要打出潼关进河南,恐怕是早已看准了这个结果。

不管是起义军还是朝廷军,都要钱粮,没有钱粮就不可能成事。河南百姓虽不富裕,但他有个财神爷,就是福王朱常洵,得河南就得到了这笔财富。河南地处平原,粮食产量巨大,且农民数量极多,拿下河南,就要粮有粮、要人有人。因此,李自成几次三番、不顾一切地入河南,相信也是预料到了这样的结果。他的坚持没有白费,他实现了这一战略目标。从只有十几人遁迹山中,到发展队伍百万之巨,可见李自成超常的能力和洞察力,比这些更让他接近成功的,是他的政治头脑。

崇祯十五年,李自成率部四十万南下湖广,只用了三个月,便把长江之北的襄阳、荆州、承天、汉阳、德安、黄州等府统统攻陷。李自成改襄阳为襄京,设奉天倡义营文武大元帅府,自任大元帅,并于河南、湖广占领区设置地方政权。李自成聪明的地方在于没有称帝而是自任大元帅。试问,如果他称帝的话,那么,他的敌人就不仅仅是明王朝一个了,所有的起义军都会视他为敌人,因为大家都是逐鹿天下的,谁都想坐坐皇帝的宝座,任何称帝的人都是自己的敌人。李自成不称帝,而是先积累实力,等到翅膀硬了再飞,到那时想不做皇帝都难。与李自成比起来,张献忠就太急进了,刚刚打下了武昌,就建起一个中央政权来。结果却是来得快去得也快,这是题外话,不多讲。

一方面,李自成发布“三年不征,一民不杀”安民口号,以牢固自己的根基。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李自成要把队伍变成自己的队伍。虽然当时的军队号称有百万之巨,但成分复杂。有新近农民参军的,有受降的,也有其他起义军投奔自己的。这样一支队伍,如果不能统属一心,也不过是乌合之众。李自成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自己的绝对权威。

当时李自成军队中主要有三股势力。除开李自成的嫡系,分别是罗汝才部及贺一龙部。罗汝才是最早的陕北农民领袖之一,实力较强。原来他是跟张献忠打天下的,后两人不和翻脸,罗汝才便与李自成合营。罗汝才部的贡献是很大的,李自成自封“奉天倡义营文武大元帅”时,给罗汝才封了一个“代天抚民德威大将军”,这是第二把交椅的位置。贺一龙部,原来长期在安徽活动,基本上是独立作战的。后见李自成在河南打得不错,便来河南与他联手。

这样三伙人,并不是同心的,各有各的算盘,不过是暂时的利益让彼此结合到一起。一旦有个风吹草动,最先动手打自己的可能就是这两人,李自成决定先下手为强。具体过程,并不新鲜。李自成摆了鸿门宴邀请二人叙事,贺一龙应邀而往,被伏兵乱刀砍死;罗汝才虽然没去,但也被李自成杀于卧室。肃除异己巩固了自己的位置,李自成有了争夺天下的实力,他开始走向自己的辉煌时刻了。

这一路下来,李自成势如破竹。先是与孙传庭大战,李自成故意示弱诱敌深入,后截断其粮道,大破明军。孙传庭部被杀四万余人,损失甲仗马骡数十万,后仅率数千人北渡黄河,绕道山西垣曲县而至潼关。可潼关这次没能阻挡李自成,李自成大破潼关,紧接着下临潼,兵指西安城,杀秦王;攻克兰州,杀肃王;其他各路人马也分别攻占甘州、西宁等重镇。至此,李自成在长江之北,已占半壁江山。军事实力上,他占有绝对优势。该是称帝的时候了。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一日,李自成在西安正式登基称帝。国号大顺,改元永昌,改西安为长安,称西京。

崇祯十七年正月初八日,李自成统率主力,由西安出发开始东征,直杀北京。一路之上,所遇抵抗很少,到三月十七日,李自成已经来到了北京城外。三月十八日,太监曹化淳打开彰仪门,向农民军投降。也就是在这一天,崇祯皇帝又下了一次“罪己诏”。在得知外城失守的消息后,崇祯逼周后自杀,手刃袁妃、乐安公主、昭仁公主等,而后走上煤山上吊自杀了。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在众人的簇拥下由德胜门进城。在承天门,李自成挽弓搭箭,射穿了写着“奉天承运”的门匾。这宣示着明王朝的彻底覆灭,李自成进驻北京城。

在李自成一行进宫时,明朝最后一个太子朱慈烺伏地不起,在那里迎接李自成。李自成命人扶起。后不久又搜得崇祯的其他两个儿子永王、定王。李自成安慰他们道:“今日即同我子,不失富贵!”李自成为什么不杀他们,还要将他们当儿子对待,保他们富贵荣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