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倾听如何塑造自尊(2)

倾听让关系更美好 作者:(美)麦克.p.尼克斯


我们是谁以及我们所说的会引发他人对我们的不同反应。那种反应及我们与他人的联结,攸关我们的心理健康。

孩子还太小不会说话时,父母必须了解小孩说不出来的感受。小孩哭了,父母必得想出是什么地方不对劲了。该喂奶了?要换尿片了?要抱抱吗?(想象一下孩子的感觉,他与两个大人之间的间隔又有多大啊,神经质的造物主把这两个人分派给他,做他的仆人,但他们会明白他要的是什么吗?)当小孩长大了,学会说话,他更能将自己要的东西或感觉透过语言表达出来,虽然情况好些了,但并不完美。有时候我们都需要一些小小的协助让我们被人了解。

婴儿是这么无助地依赖他们的父母,当父母不在身边、生气或不做反应时,孩子就会觉得孤单、害怕,他觉得他整个世界好像崩裂了一样,这种与他人最初的接触竟然成了攸关生死的事,而这对婴儿时期的我们,可是拿它一点办法也没有的。慢慢地我们才意识到我们在等号另一端(有些人是意会得比别人还慢的)的部分——我们可以掌控的那部分。

2.“嗨,看着我!”:核心我( core self)的意义(二至七个月)

在长到八至十二周大时,婴儿变得更喜欢与人接触,社会性意义的笑容开始浮现,他们开始发出声音,与别人有眼光的接触。当婴儿仰头看、微笑、咕咕发声、在浴缸内拍水、快乐地咯咯笑时,你又怎能不爱他?当然我们会认为,所有的父母亲都是这么直觉地回应这些沟通的方式,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有些父母心中记挂着什么、沮丧或心不在焉,以至于忽略了他们的小孩;而可能更常见的是,许多父母不是把孩子当成有自己节奏与心情的小人儿,而是把他们当成父母自己需求的一种衬托。

每位婴儿都有自己的“最佳兴奋标准 ”(optimal level of excitement),如果超出这个标准就是“过度刺激”,而那种造成过度刺激的活动,就变成困扰不安的经验;而在那个标准之下,刺激也不会造成任何反应。父母亲必得学会了解自己的小孩,把小孩真正当成一个人看待,对他们的感受做反应,而不是把自个儿的感受强加在小孩身上。父母将自己的接纳传达出来,小孩接收之后,就转化成“自我尊重”。

下一次,当你看到一位大人与小婴儿互动时,留心一下大人是否配合小孩的兴奋标准做反应,或只是强行把自己的情绪加诸孩子身上。注意这二者之间的区别。如果你看见父亲或母亲带着鲁莽粗率的情绪却忽视双眼睁得透亮的小孩时,你正在目睹一个冗长而悲哀成长过程的开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反应的父母是在让孩子的生命热力凋萎,就像没有灌溉的花朵。

在我的办公室里,已有太多太多没浇水的花了,因此,谢谢,我不想再在我家里留下没有被照顾的花。我记得自己在黄昏时蹑手蹑脚走进女儿的婴儿房,她那时正在打盹(或假装打盹),我的男性直觉告诉我,她真正想要的不是休息,而是被高高地举在半空中,然后俯冲向地板,就像高空跳伞不带降落伞一样,就像要我这个老爸把她自大鲨鱼口中拉出来那么惊险刺激!哇!

我兴奋得说不出话来,这个小小精灵快乐地睁大双眼,脸也变成一种可爱的蓝色。

过度的兴奋可能会比较不沮丧,但并不表示更有反应。我们每个人都看过大人“爱小孩”的表现,那种过分夸大的音调、甜蜜的用语、无止尽的惊喜及惊呼,都是一种过度的表现。婴儿还小时,他们的反应是自动的,他们是这么精力十足,也因此更加强了我们的反应。然而当大人的热情超过了孩子的,结果可能造成一种不协调的中断情况。疼爱孩子的父母会与他们的子女分享心情,而且会把心情表现出来。

传达充满爱意的欣赏不是丰富的情绪表现,而是一种“被了解”及“当作一回事”。

孩子不想被打扰的时候,父母去搔他的痒、戳他、逗他笑或摇他,就如同父母忽视他、让他独处一样的孤立。这种父母依自己的想法行事,就如同精神科医师蓝(R. D. Laing)所谓的“经验政治”(politics of experience),也就是孩子丧失现实感的一种神秘现象。当一个人(即使在幼年时)没有被当成一个“有权利的人”那样来了解与认真对待,就是孤独及缺乏安全感的根源;套句心理分析家沃尔夫(Ernest Wolf)的话,就是“孤独,心理上的孤独,是焦虑之母”。

3.“妈咪我好冷,你不需要一件毛衣吗?”:主观自我(subjective self)的意义(七至十五个月)

大约在一岁左右,孩子明白自己有个内在、隐私的心灵世界,拥有意图、渴望、感觉、想法及记忆,这些东西除非他自己想揭露出来,不然别人是看不见的。能不能分享这些心灵上看不见的东西,就是人类快乐及痛苦的根源。

想象一下你自己是个还没学会说话的婴儿,你想要一块饼干,但是你看到了饼干却拿不到,你会怎么做?很简单,你会让妈妈读你的心思!

让母亲明白你想的是什么,这种读心术看似夸张,但这不正是沟通所要达成的目的吗?婴儿必得让母亲注意到他心中所想的表达,然后让母亲可以“接收”并了解那个讯息。“我要一块饼干”是个很简单的讯息,即使不用言语,也容易传送或接收。然而当讯息变得更复杂时,婴儿(就如同你我)必须更努力地表达他们的想法,同时也希望他们的听众会更努力地了解。

分享经验也肯定了“自我”是能被了解与接受的,同时也让那种渴望彼此了解的“亲密”变成可能。重要的关键是发现我们内在经验的某些隐私部分是可以与人分享的,而某些部分不是一般人可以接受及认可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