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倾听如何塑造自尊(3)

倾听让关系更美好 作者:(美)麦克.p.尼克斯


“被倾听”解释了“觉得被接受”与“觉得被孤立”之间的不同。

与他人分享内心世界的同时,也让误解的机会升高了。举例来说,小孩子是急于要探索周遭世界的,坐在爸爸或妈妈的腿上,小孩子也许会把手指伸到父母的口中或鼻子里,或拉扯一缕头发看它会不会松掉。如果父母把这种因好奇而探索的行为视为侵犯,也许会觉得烦,或对孩子有敌意;果真如此,父母接着可能会叱责、甩耳光,或用其他拒绝的

方式对待小孩,其实无辜的小孩也只不过是做了一些他们这个年纪自然会做的举动而已。

被误解的孩子对父母的不谅解感到困惑,也因为被指责或拒绝而觉得不安、害怕,孩子会认为也许自己做错了。然而如果此时孩子持续地探索,想澄清那种困惑,或挑起父母不同的反应,孩子也许更有精力,也更执意去做他想做的事,而父母此时更确定他们当初的误解是对的:这个孩子的确是具攻击性的!

倘若这种情形一再发生,父母的曲解也可能成为孩子正式接受的一个想法——探索就是侵犯,这是不好的行为。孩子也许会认为自己是有攻击性,甚至是有敌意的人——把别人认为的事实变成自己认为的事实。误解不只破坏了我们对他人的信任,也破坏了我们对自己觉察力的信赖。

分享经验叫做“内在主观性”(intersubjectivity),这个特殊名词也可以用我们一般所谓的“沟通”取代,也就是我们要记得“了解”是共同合作所达成的结果,一个人要努力表达他所想的,而另一个人企图要了解、解读。解读孩子的想法是自“和音”(attunement)开始。

“和音”就是父母分享孩子情感状态的能力,也是亲子互动的普遍特性,影响深远。“和音”是同理心的先备条件,也是人类沟通的重要元素。“和音”是从父母分享小孩的情绪,以及表现出来的直觉反应开始。孩子很兴奋地伸出手,抓到一个玩具,当玩具在他手中时,他就发出兴奋的“啊”的声音,同时也看看自己的母亲:母亲慈爱地分享孩子的喜悦,而且笑着点点头说“是啊!”来响应,这位母亲已明白,也分享了孩子的心情,这就是“和音”。

还有一个可以用来说明孩子需要“和音”的反应是“静止的脸部表情”( still-face procedure)。如果在互动过程中母亲(或父亲)脸上很沉静(被动、没有表情),孩子会变得不安而退缩。婴儿在两个半月大之后,对于这种沉静的表情会有激烈反应,他们张望四周,先前有的笑容消失了,接着就皱眉;他们会试图用微笑、手势及呼喊刺激母亲,如果没有成功,他们最后会转开头,出现一副悲伤、迷惑的表情。当我们伸出手去接触某人,却没有得到任何反应,是很伤痛的经验。

4.“不,我不要睡午觉,我要玩!”:说话的自我(verbal self)的意义(十五至十八个月)

学会说话创造了成人与小孩间一个新的联结方式。传统上,语言能力的获得一直被视为成就“个别自我”(separate identity)的主要步骤,是身体可以自主活动之后的下一步;但反过来说也是对的,语言能力的获得是达成互动与亲密的有效力量。

发展心理学家山姆洛夫和安迪( Arnold Sameroff & Robert Emde)曾简述一段关于情绪上的无反应导致婴儿“受限的情绪表达、模糊的讯息产出,以及一种在与人互动时展露不参与、沮丧,或逃避的倾向。在这些情况下,临床专业人员也许会看到一种‘拒绝式’的情感互动,甚或持续的沮丧或悲伤”。换句话说,孩子沟通的方式不被欣赏及反应,最后他会放弃,然后退缩到自己的内心世界里。

当我们看到某人悲伤或沮丧时,我们会假设他可能出了什么事。其实,也许只是没有人听他说话而已。

被倾听的小孩是有自信的孩子

孩子长到四五岁时,同理心的有无塑造了一个人的性格,而且可以认得出来。被了解的孩子,长大后会期待他人听他倾吐心事且接纳他,这种情形可以在幼儿园老师的身上得到验证。被倾听的小孩在学校生病或受伤时,会毫不考虑地转向老师求助;相反,同样的情形发生,没有安全感的小孩就不会寻求这种联系或接触。“一个小男生很失望,双臂环抱在胸前,一副很懊恼的模样;一个小女生在桌子底下碰伤了头,爬出来之后自己一个人在那里;一个小孩在上课的最后一天很不安,她面无表情,呆呆地坐在沙发上。”这些反应对没有被倾听的孩子来说是很典型的,也不会因他们长大了而有太多的改变。

学龄前的孩子若有被同理倾听的经验,会与同伴相处得更融洽、自在;他们期待正向的互动,因而也更渴望有这些互动;他们会交更多朋友,也更快乐,他们也会是很好的倾听者。如果在四五岁时,没有同理心的经验,也没有受过凌虐或残酷的待遇,而只是因为每天缺乏被了解,会导致自我的疏离及不安全感,也会害怕被拒绝,因此会害怕不认识的人,也不愿寻求新的经验。

“他从来不跟我说!”

有些沉默的男性可能没有经历过被同理的经验,而这些也是因为性别的因素使然。要让不沟通的人说话,需要相当大的努力以展现我们是接纳他们的情绪的,包括他们当下不想说话的情绪。

想象一下五岁的汤妮没有被了解的经验。她告诉隔壁的小玩伴有关一个幼儿园小恶霸的事:“然后他就推我,把我的蜡笔都抢走了!”而有一块小乌云就笼罩在她的朋友莱恩的小脸上。莱恩不喜欢那些恶霸,但是他知道,如果表示同情就是娘娘腔的表现;他深信自己的愤怒已被激起,他甚至可以一拳就把葡萄捣毁,于是他就提议一场宣战:“你应该在他这么做的时候,就把油漆泼在他头发上,用尺打他!”

这两个小小心灵,在最后一刻终于达成共识。“谢谢你,”汤妮很感谢地说,“我好像听到我妈在叫我了。很高兴跟你说话。”

被倾听的需要,部分是植根于维护我们自我重要性的需求,倾听者的了解就如同“自我物”的功能,用来满足我们要人注意及欣赏的需求,但是如果说倾听只是某人给另一人某个东西,那只说明了部分事实,另外一点很重要的是——倾听是双向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