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再追问,打破沙锅问到底,找出你真正要什么(1)

10堂量子创意课 作者:李欣频


再继续深究前面这个例子,让我们来虚拟问答一下──当这个学生问我:“我只是个学生,我该怎么出国旅行?”

我会继续问他:“你为何想要出国去旅行?”

“因为环游世界是我的梦想!”

“你为何想要环游世界?”

“因为我想增广见闻!”

“难道只有出国旅行才能增广见闻吗?”

通常问到这里,真正的问题就显现了,表示他又陷入了另一个思想陷阱里:出国旅行=增广见闻=完成个人成就,于是解药就很简单,举例来说,想一下“增广见闻”的方法有哪些:看书、听演讲、看Discovery、国家地理频道、单车短程旅行、火车之旅、徒步登山旅行等等;另外,完成个人成就也不是只有增广见闻这一项,还有很多方法,这些都要靠你自己发挥想像力,帮自己开展出更多可能的途径出来,否则依过去的旧思考,是永远到不了你想要去的点上。

可能会有人问,单车短程旅行不及出国旅行收获多吧──这又是一个错误的命题,一个人阅历是否丰富,跟他去了几个国家并没有直接关系,因为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去过很多国家,但他的思维并没有多大的不同,因为他总是带着旧思考去新地方,老爱把意大利面拿来跟北京炸酱面比较哪个好吃,根本没有以全新的感官去体验截然不同的国家,这样的人就算把全世界都走完了,他只是拥有很多“到此一游”的照片,他的本质什么也没改变。但一个有着开放心胸的人,即使是到住家附近走走观察,他就会发现今天跟昨天截然不同,梭罗的《瓦尔登湖》不就是个最好的例子?

曾经有个学生问我:“你能否推荐希腊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我反问他:“你能推荐你家附近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吗?”

他居然说:“我家附近很无聊,没什么好玩的。”

于是我回答他:“那你远赴希腊也会觉得没什么好玩的,因为如果连你家附近有什么好玩的,你都没有去用心探索,那么你的麻木感官,也无法帮你探索希腊有什么好玩的。”

埃默森(RalphWaldoEmerson)说的最到位:“我们走遍世界去寻找美,但我们必须把美带在身上,否则就无从寻找。”

波特莱尔的诗《旅程》提到:“我们看到了星辰、海浪,我们也看到了沙;尽管有许多震撼和突如其来的灾难,还是百般无聊,跟在这里一样(引自《旅行的艺术》,阿兰·德波顿著)”。

阿兰·德波顿亦说过:“王尔德说,伦敦是没有雾的,因为惠斯勒(Whistler)把这雾画了出来,伦敦才有了雾;就像梵谷(VincentvanGogh)之后,普罗旺斯才有丝柏……尼采在读了德梅斯特的作品后赞叹:有些人就是知道如何利用平凡无奇的日常生活经验,让自己成为沃土,结实累累,一年可采收三次,化腐朽为神奇”,所以旅行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敏锐的观察,而非旅行地远近与否,如果你看不到你家乡的独特之美,你就算到了南极北极也一样觉得无聊。

“利用平凡无奇的日常生活经验,让自己成为沃土”。另一个经典的例子在《哲学家教你学会过一天(BreakfastwithSocrates:ThePhilosophyofEverydayLife)》书中的一段描述:“烹饪就是哲学,因为当你在帮瓢瓜刮皮时,你会利用那段时间进行反省;准备食材时的分析特质,会进一步被带入到烹调过程,这过程就像哲学一样,是将半直觉的东西转变成构思周全的东西,一件经过彻底研究并让别人得以消化吸收的东西,在变成一道佳肴的过程中,你的食材被赋予了意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