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堂 以多选取代单选,开展放射型的平行人生
【不要以选择题、比较题的方式,不要把你的人生当考卷来写】
这一堂课,是因为一位记者的电话访问,让我意识到她问我问题的方式,充满了她自己的问题。她问:“请问你去过这么多国家,你比较喜欢哪个国家?你是广告文案、广告代言人、作家、大学老师、博士生、影评人、主持人……这么多身份里,你最喜欢哪一个身份?”
这样的问题可能对于记者来说是非常稀松平常的,因为这就是访问的“基本题型”,但我好奇的是,我是一个活生生、无法被归类的人,怎么会用“基本题型”来访问我呢?她的问题充满了“选择题”、“比较题”,可以想像应该是自小受学校教育与考试的影响太深,以为人生是一连串充满“选择”与“比较”的过程,她可能认为整个人生是一张考卷,例如考题可以是:“你这一生中最喜欢哪一个国家?答案选项1希腊2印度3迪拜4冰岛,请回答”、或是“你最喜欢自己的哪些身份,请依最喜欢到最不喜欢的顺序排列,并阐述之”,但人生真的是如此吗?这样的思考弊病,其实就是第一堂课所提到的:“乱贴标签、轻易论断”的惯性思维,因为考题做久做熟了,标准答案会很快跑出来,这就是导致大家写出来的人生都差不多的原因。
因为我实在回答不了她的制式问题,于是我只好反问这位记者:“咦,好奇怪,你的问题要不就是选择题、要不就是比较题,你真的认为人的一生是填完考卷后就交差了吗?”我想说的是,如果你真的用心走过40个国家,或许不必走过40个国家,就算只走过两三个国家,只要你用全部生命去体验,你就会清清楚楚明白,每一个国家都是独一无二的,根本没有办法拿来与其他国家做比较,就像你没有办法拿玫瑰花与百合花来比谁漂亮,你是要以花瓣数来评比呢?还是开花的直径来竞赛呢?同理可证,你要我怎么去回答这40个国家里,我比较喜欢哪个国家呢?每个国家都带给我无可取代的风景与文化冲击:希腊的圣特里尼岛让我见识到无限可能的蓝;埃及高尺度的神殿,让我明白人很渺小但也很伟大;迪拜让我学会了“从无到有、无所不能,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陆海空创意”;印度让我看到什么是物质极贫、却充满开心笑容的孩童;美国阿拉斯加零下50度,仰望着那一条清晰的银河钻带,以及满天疯狂挥洒炫彩的极光,让我知道上天自从完成了地球至今,从未有任何一刻停止再创作,每分每秒这个地球都截然不同……
如果再继续讲下去,几天几夜都说不完我在这些国家听到、闻到、看到的精彩人事物,都是鲜活的。正因为每一个地方都有独特之美,所以不比较、不评断,全都纳入了我宝贵的生命影音库之中,我怎么忍心把这些独一无二的国家,拿到评量机上去秤斤论两呢?如果你是真正的旅行者,绝对不可能去问这样的问题,那就像如果有人问你,你比较喜欢爸爸还是喜欢妈妈,如果要你选一个活下来你会选哪个,是一样残忍且无意义的。
同样的,在面对“你是广告文案、广告代言人、作家、大学老师、博士生、影评人、主持人……这么多身份里,你最喜欢哪一个身份?”这样的问题,因为是电访,所以很可惜她没看到我一脸极度无奈无语的表情──因为这样的问题,就跟问我:“请问你全身上下,你自己比较喜欢你的右手、左手、右脚、左脚、眼睛……哪一个部位呢?”是一样荒谬的。
一般人爱选择、爱比较,总要找一个“最”,才觉得完成了。但真正的人生不是减法,而是加法;不是选择A还是B,而是A+B会变成什么,因为“选择”会排除掉其他的东西,很容易让生命越走越狭窄,走入惯性里,走进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