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代序:中国乡土建筑的世界意义(陈志华)(3)

浙江民居 作者:李秋香


在中华农业文明的主要地区,凡正常发育的农村聚落,大都是血缘聚落,便是聚落的大多数居民都是同一个祖先的后代,所谓“主姓”。少数非主姓的村民,大多也各属于一个比较小的宗族。中国漫长的农业文明时代,政府的管理实际上只及于县和比较大的镇,县以下的村落基本上都是自治的,这个自治体的管理由宗族主持(有一些历史复杂的村镇多是杂姓聚落,则由“社”或“会”负责管理公共事务)。宗族掌握着村落的公权力和大量的共有财产,可以对村落进行全面的管理。

由宗族主持建造的公共建筑,最主要的是各级宗祠,包括大宗祠、房祠、分祠和香火堂。除了每年有一定次数的祭祀祖先和团拜之外,村民们还在宗祠里的戏台前看戏,在宗祠里议论大事和惩治奸恶。有些地区的风俗,从外村娶来的媳妇要先到宗祠里认祖,生了儿子到宗祠里挂灯。宗族兴办教育,村民在科举上有了成就,在宗祠里贴喜报、挂功名匾,在宗祠门前立桅杆、造功名牌坊。有些村子,宗族公田所得的粮食贮存在义仓里,准备抚养老幼病残。有些宗族还有由公田支持的敬老院和孤儿院,孤穷族人死了,宗族可以给他们葬在义冢里,未成年少儿死了,有枯童塔收尸。

每个血缘村落里,大宗祠和房祠都是全村最辉煌壮丽的建筑,它们是宗族和房派兴旺发达的标志,是村落的脸面。有些富裕的村落,大小宗祠竟有打到数十座的,它们大大丰富了村落的景观。

宗族也负责公共性工程的规划和建设,例如街道网、给水排水系统,戏台等公共建筑和堤坝、堰塘、道路、桥梁、墓地,直至风景点等等。

科举制度也是中国特有的,起于隋代,止于清末,一千多年时间里,它的影响一直渗透到穷乡僻野。一个普通百姓,只要不犯法,不操“贱业”,便可以苦读“经书”,通过相当公平的考试,进入仕途。科举制度大大激励了一些农家子弟读书的积极性,宗族为了整体的利益,也很重视办理基础教育,用族产设塾延师,建立文馆,资助穷困少年俊彦进学、赴试,奖励他们在科考上取得成绩。为了祈求族人取得科举的辉煌成就,还建造了不少庄严华丽的公共建筑,例如学堂文昌阁、奎星楼、文峰塔、文笔、焚帛炉、文馆等等,有少数村子甚至造起了文庙和乡贤祠。科举成绩好的村落,会有功名牌坊、翰林门、状元楼。科举制度大大提高了农村的文化水平,读书而没有进仕的和当了官而退食还乡的人们,形成了农村的知识分子阶层,他们对农村各方面的建设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不仅有力地提高了村子建筑的艺术水平和文化蕴涵,自己也造些风格典雅的藏书楼、书院、小花园等等,氤氲出村落的耕读理想。这些文教建筑大都是建筑艺术的精品,带动了乡村建设中的审美追求和对自然的亲切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