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3日,《证券时报》的记者吴中珞问我对油价走势的看法。我当时说,这恐怕是石油市场“最后的疯狂”。当时,油价正处于140美元以上的高位,这种说法让人感觉不是“大言不惭”,就是“哗众取宠”。第二天,很多媒体在转载这篇报道的时候几乎不约而同地用一种“挑衅”的标题:“清华大学石油专家:油价正在上演最后的疯狂”。也就是不到半个月,国际油价从历史高位跌落,从此踏上漫漫熊途。事实证明,做出这一判断的时间是对的。
我这样说绝不是标榜自己是个“预言家”,恰恰相反,我在这篇报道中讲到的油价下跌的理由几乎都是错的 长期的理由无法对短期走势做出分析。这篇报导附在本书的后面,读者可以去看一看。
我唯一一次说的比较准确的是2006年7月。当时,经过对世界经济和政治形势的分析,也是面对油价高涨的背景,我提出油价进入了短期的高位向低位的转换。当时,我写了一篇短文,请比较熟悉的编辑朋友给我发表。但该文章连续被退回,编辑朋友的理由出奇的一致:这个时候谈低油价不合时宜。于是,这篇文章直到2006年9月才在《上海证券报》刊出。而2006年7月中旬至2007年1月中旬,油价从74美元左右下跌至52美元左右,下跌幅度将近30%。
实际上,对油价的预测,能够说对大致趋势就已经很不错了。即便业内的专家在一起开会讨论油价,也很少有人敢直接说一个数字。很多机构的模型对油价的预测也通常是反复调整,或者给出几种情景。因此,长期以来,除了做经济评价,评估油田的商业价值,做一般的学术研究和形势判断,大家大都判断一个趋势,或者给出一个价格区间,因为油价实在是难以预测。
1.1 为什么油价难以预测?
问题每讲一遍,总会有所不同。那些长久以来困惑经济学家们的问题总是存在无数个谜底。保罗?克鲁格曼曾经悲观地说,“经济学中关键的难题从不会得到重新解决,它们只会慢慢消失。” 世界能源价格及其走势恐怕是这些“关键的难题”当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
当今世界,“能源已经成为政治和经济力量的通货,是国家之间力量等级体系的决定因素,甚至是成功和物质进步的一个新的筹码。获得能源成为21世纪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 能源对于今日中国意义重大,能源安全已然成为“国之大事”,甚至可谓“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李侃如和戴维森(Kenneth Lieberthal&William Davidson)指出,“能源安全不再是低政治性的国内经济政策问题,已经成为关系中国国家安全的高政治性问题。” 能源不仅是中国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
石油是能源的核心。保罗?罗伯茨曾形象地描述道:“石油或许是能源太空中最耀眼的一颗明星,是20世纪政治和经济学的辉煌、杰出的塑造者,并占有世界能源市场约40%的份额。” 美国著名的国际政治学者小约瑟夫?奈则将石油称之为“权力的源泉”。
探索国际油价波动的规律正是本书的主要目的,其意义在于以下方面。
第一,石油作为全球核心能源,既是现代工业的血液,也是国际政治中的“权力源泉”。由于资源的可耗竭性,石油成为世界主要大国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金凯德(Kincaid,1983)指出,历史上大多数时期的大多数人都生活在赤贫之中和稀缺的边缘,因此毫不奇怪,资源稀缺一直是西方政治思想中的核心问题。 因此,石油价格的波动是供给和需求双方以及金融市场各种因素综合波动的反应,也是产油国和消费国两大国家集团国家权力消长的反应。因此,油价波动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的变迁。价格波动是石油问题的“纲”,纲举则目张。只有弄清国际油价的波动机制,深刻把握国际油价的波动规律,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