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内,以合理的成本可持续地获得经济增长必须的能源供应,并能有效地采取预警措施,最大限度地平滑石油价格波动周期与我国产业经营周期不协调而给实体经济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同时,采取相应的政策,处理好与主要产油国和消费国的关系,保障国家石油安全。
第二,国际油价波动机制经历了十分复杂的演变过程,但目前尚无一个比较完善的分析框架可以帮助研究者和决策者相对容易地把握油价波动的规律,这使得解释和预测油价波动趋势极其困难。国际油价波动是否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本身就存在很大争议。现有的文献要么很简单,缺乏逻辑;要么很复杂,很难说清楚问题。意大利经济学家阿尔伯托?克劳认为,没有一种理论模式能经得起事实的检验,尽管理论经济学者们似乎并未意识到或者担心这一点,石油资源在地缘政治上的分布使我们不能相信决定石油市场供需平衡的条件或知道石油贸易商作出相应选择的因素是纯粹的市场机制或理性的经济参数,经济模型或理论在未来将不能够像过去那样为我们提供如此大量的帮助。
我们在之前的研究过程中也发现,关于石油价格的问题几乎每年都惊人的相似,而关于问题出现原因的解释却每年都不相同,大部分国际机构对油价的预测都与实际走势相差甚远。可能也正是鉴于这种情况,美国著名的智囊机构兰德公司干脆就放弃对油价作任何预测。
我笔者深深感到,用经济学对未来油价作出预测恐怕是最不可信的的可信度是不太高的,即便是最权威的经济学家、经济机构使用最精巧的经济模型。物理学家海森堡曾在其《物理学与哲学》一书中将观察者和被观察对象之间的互动描绘成“测不准”(原理)。实际上,社会生活领域同样存在着“测不准原理”,即观察者对观察对象有着自然的影响。而经济学家们所使用的模型,也不过是观察者剔除其他因素而给出最主要变量的关系罢了。而我们知道,所谓主要的变量,无非是由观察者选定,至于其是否真的“主要”,实在很难说。也许在观察者看来最“次要”的因素,却是最主要的决定变量,而这一点恰恰被我们忽视了。比如,197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混沌学开创人之一E.N.洛伦兹在美国科学发展学会第139次会议上发表的题为《蝴蝶效应》的论文指出,“巴西丛林一只蝴蝶偶然扇动翅膀,可能会在美国得克萨斯州掀起一场龙卷风。”
还有一种现象就更为奇特。这就是被哲学家卡尔?波普在其《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称之为“俄狄浦斯效应”的现象。简而言之,就是预期可能会自我实现。比如,在国际市场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投机集团下属的研究机构发布的预测报告。当油价上涨到60美元的时候,他们马上入市做多并发布报告宣称油价还要再涨。在更多的人对此信以为真的时候,价格马上被推高。这个时候,俄狄浦斯效应发生了,预期真的自我实现了。当他们认为价格已经不可维持的时候,他们就会提前抛售手中的资产。对油价的预测之所以被人们需要并不在于其准确与否,而仅仅在于人们需要一个预测。这个预测最好是由“精确”的数字组成,由权威的机构发布,或者由权威的经济学家说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预测的“可信度”。凯恩斯曾经说,他宁愿要模糊的正确,也不要精确的错误。很显然,确定性乃是人类认识领域中星星点点的几个小岛,而不确定性则是岛屿周围的汪洋大海。我们认识纷繁复杂的经济生活,能够做到模糊的正确已经相当不错了。
对于预测这件事情,我的博士导师张宇燕教授经常讲的一个故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国防部的专家在预测天气时发现,一个星期之后的天气是没有办法预测的。这些专家联名给美国国防部写了一封信,说他们无法预测天气。国防部一位将军给他们回信指出,你们说的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