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 全球生产和消费格局
我们在国际油价波动的宏观机制下考察的全球生产和消费格局并非石油本身的生产和消费,而是以石油为核心的化石能源支撑的全球生产格局和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支撑的全球消费格局。
先看全球生产体系的地理分布格局。近年全球生产格局的最大变化在于东亚生产力的觉醒。2000 2007年,亚洲新兴经济体实际GDP平均增长8%,是同一时期世界其他地区3%的增速的2.5倍。2007年东亚地区出口创纪录地占到当年该地区总GDP的45%,比20世纪90年代中期时的比例平均高出十几个百分点。特别是中国,2003 2007年连续5年高于10%,其中2006年、2007年更是近12%的高位,而出口年均增幅更是超过25%。具体来看,中国除了传统的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外,一些重工业产品、机电产品的出口比例也非常高。根据雷曼兄弟2008年5月的统计,在2000 2007年期间,中国彩电出口增长了4倍,铝出口增长了7倍,钢铁产品出口增长了10倍,手机出口增长了12倍,而机动车出口增长了27倍。累计来看,商品出口占中国GDP的比例已经从2000年的21%跃升至2007年的36%。出口占中国工业总生产的比例约为1/4,但某些行业的出口比例远远高于这个比例,比如彩电有一半以上都用于出口,而手机的出口比例更是高达88%。总的说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经济体所具备的巨量生产能力及其支撑的净出口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
消费格局的最大特点在于美国“荒谬至极”的过度消费。1994 2007 年的14年,美国实际消费需求的趋势增长率按实值计算每年高达3.5%。其持续时间之长,被罗奇称为“现代史上任意一个经济体最为盛大的消费狂欢”。他将美国这种过度消费的根源,归结为从以收入为基础的储蓄模式到以资产为基础的储蓄模式的贸然转型,以及这种转型的失败。20年来美国的储蓄率一直在下降,从1984年的10.08%到1995年的4.6%,2004年为1.8%,2005年为-0.4%,2006年为-1%,2007年为-1.7%,储蓄率逐渐降低并最终成为负值,形成了消费者的债务泡沫。到2006年中期巅峰时,来自房产的净房产抵押提取现金量飞涨至可支配个人收入的9%,是5年前3%的3倍。2007年底,家庭部门负债率飞涨至可支配个人收入的133%,比10年前90%的主流债务负担率上升了40多个百分点。
4.2.2 生产体系对石油的依赖
从长期趋势看,全球产出波动与石油产量波动趋势在方向上大体一致。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石油产量增长率与全球产出增长率之间的差异较为稳定。20世纪90年代以后,产出波动与石油产量波动方向在一些年份出现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正好反应了全球产出对石油产量的拉动效应。例如从1998 2000年以及2001 2003年的情况看,全球产出增长率的上扬带来石油产量增长率的上行,如图4-9所示。换言之,全球生产链条具备这样的性质:它最终必然要求石油产量随其增长而增长。
图4-9 全球产出增长率、石油产量增长率和消费量增长率
资料来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08。
石油消费量增率趋势与产量增率趋势接近,但在波动幅度上小于后者,说明石油作为支撑全球生产的核心能源,其需求量相对稳定。
此外,无论是石油产量增率还是消费量增率,大体上都低于GDP产出增率(1986年的产量增率是一个例外)。1980 1985年,石油消费量年增率比GDP年增率平均低4.03个百分点,1986 1991年低1.40个百分点,1992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