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上课,老师又看那个男生,看来看去还是没发现什么优点,不过还是表扬一下吧,某某同学作业写得有进步,能好好写作业了。
结果,五天下来,这孩子像变了一个人,爱上学、爱写作业,还特别喜欢他的老师。
为什么变化这么大呢?我给老师家长们讲课经常讲这个道理:对小学生来说,老师要是摸一摸他的脑袋,就像被活佛摸了头顶一样,那个舒服那个开心!他会昂着头回家:妈妈,今天老师摸我脑袋了,老师喜欢我。
不过,中学生不能摸脑袋,中学生被摸脑袋会浑身起鸡皮疙瘩,但是中学生更渴望被欣赏和鼓励。
人的本性一定是喜欢被欣赏被鼓励的。
所以我讲这个道理什么意思呢,你看她这个孩子已经走上失败的边缘,都不想上学了。其实没有一个孩子不想学习,没有一个孩子不想成为好孩子。她这个孩子的问题就在于没有学习的兴趣,失败感太强。所以,刚才讲这个道理,就是孩子要想好好学习,最好的方法是要有学习的兴趣,而学习的兴趣来自哪里?来自于成功的体验。成功的体验越多,孩子的兴趣越高,自信心越高。
我曾经采访过上海的闸北八中,那时候那个学校被称为垃圾学校、流氓学校。留级的学生达到38%,但是这个学校现在却成了全国的名校。
学校校长跟我说,成功教育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变反复失败为反复成功”。和老师沟通,建立一个支持性的关系,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对老师光简单地抱怨否定,我觉得是没有意义的。比较好的方式是理解,是相互的支持引导。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和老师的这种沟通,并不等于是希望老师给自己的孩子吃偏饭,大家要注意这个问题,不要让老师给孩子吃偏饭。我非常理解父母的心情,当父母把孩子送到学校去的时候,有人说,就好像把自己最心爱的宝贝交给一个不熟悉的人保管,是很不放心的。最好是老师我给你好处我给你关照,然后你对我的孩子能特别关照一下。
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要注意,不要把这个关照变成吃偏饭。
曾经有一个人就这样,他让老师偏袒他的孩子,像评三好学生、学生干部之类的荣誉,他儿子都可以不费劲地获得。结果,没想到在一次最关键的评选中,他的孩子落选了。
为什么呢?因为这种行为引起了公愤。同学们对老师偏向谁是很敏感的,那次是评选市级三好生,跟保送有关系,全班同学投票,这孩子得票就很低。其实这孩子也挺努力的,但家长的这种做法反而帮了倒忙,搞得这孩子非常被动。
其实你会发现,让孩子受点曲折受点委屈,对孩子成长是有好处的,不要让孩子过于顺利过于受到关照。所谓“关照”应该是该鼓励的时候要鼓励一下,而该严格要求的时候就该严格要求。像之前那位妈妈的做法就很好,她只是在挽救她孩子的失败心态,而不是要求老师光给她孩子吃偏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