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终的高峰会召开之前,一切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不管怎样,1982年3月1日夜晚,丰田英二和通用汽车董事长罗杰·斯密斯进行了私下会面。在曼哈顿的林克斯俱乐部,双方之间的会谈持续了4个小时。临时充当通用方翻译的Chai陪着英二回到了下榻的旅馆后,迫不及待地给远在日本的我打了个电话,原原本本地转述了这次高峰会谈的内容。
3月8日,英二参加完加拿大的经销商会议回到日本后的第三天,《日本经济新闻》早间版刊登了独家新闻,报道了两家公司进入合作谈判进程的消息。幸运的是,该篇报道还获得了该年度日本报纸出版和编辑协会奖(评论部分)。
难以捉摸的社长--丰田英二
在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的时候,我在位于名古屋站正对面的丰田大厦与丰田第三任社长石田退三见过几次面。当时他已经近快八十高龄了,但是仍然精神矍铄,虽然已经正式退休,但仍然时不时地为公司提供一些咨询建议。
在我们第一次见面时,翘着腿坐在沙发上的石田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已经退休了。如果是关于丰田的事情,你应该去问英二才对啊。他比我更了解丰田。"也许正因为他一上来就划清了界限,我倒反而不好意思问他关于丰田的现状了,转而开始聆听他长篇大论地讲述有关发明家丰田佐吉的一生,还有关于公司创始人丰田喜一郎以及他创办丰田汽车集团的远见早识。
同时,我不得不承认,在英二担当丰田社长的岁月里,他可以称得上是我所遇到的难度最大的被访者。他回答任何一个问题都需要考虑很长时间。而当记者开始丧失耐心,心想这位社长可能不想回答这个问题时,同时因为担心采访时间不够,准备赶紧切换到下一个问题时,英二却突然开始回答起第一个问题了。一开始双方都会因此而感到颇为尴尬,大多数采访过他的记者都有过同样的经历。但是,一旦你意识到英二这么做是因为他天性就习惯要认真严肃地思考每一个问题的话,那么再次采访他时,事情就会变得非常顺利了。你所需要做的无非就是闭上自己的嘴,甚至可以偷偷地望望窗外,静静地等待他开始回答。
1983年,当时的英二已经是丰田公司的会长了,《日本经济新闻》决定在报纸最受欢迎的专栏"我的简历"上刊登关于丰田英二的报道,我被指派来进行这次采访并撰写这篇报道。我的任务就是采访英二,让他讲述从出生到现在的生活,然后写成文字,最后给英二审一下稿,进行一些必要的修改。
我们计划用半年的时间来完成这篇报道,在这6个月中,我们每周见一次面。在这段时间里,我挖出了英二作为一个汽车人的很多生活细节:他对叔叔丰田佐吉(英二父亲的长兄)的回忆,他的堂兄喜一郎对于汽车产业的无限热诚,混乱不堪的战后时光,喜一郎的引退、重回社长宝座以及随后的猝死,他在福特做实习生时的经历,那段经历对丰田管理风格的影响,包括什么样的汽车制造方式才能走向汽车化时代等等。
英二的"简历"是如此的丰富,这篇文章最终衍变成了一本书,甚至还被翻译成了英语。当时,尽管已经有很多美国人开始对丰田汽车有所了解,但是并没有太多人对英二知之甚多,更不用说了解丰田的创始人喜一郎了。我自己一向很自豪地坚信正是这本书的英文版最终为英二入选汽车名人堂助了一把力,使之成为继本田汽车的创始人本田宗一郎之后第二个获得该项殊荣的日本人。
从社长到会长,从荣誉会长到高级顾问,英二逐步地让自己远离丰田管理层的中心。尽管如此,时至今日,我仍然深感荣幸,因为我还不时有机会当面聆听他的教诲。六年前,由于腿疾,他不得不开始借助轮椅,正因如此,他开始提早准备,住进了东京纪念医院,准备在那里度过余生。但就是在医院,他也总是大量阅读专门递送到他病房里的有关丰田的最新报道,而且还会不停地呆在电脑旁,时刻跟踪丰田的最新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