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产神话(1)

丰田领导者 作者:(日)佐藤正明


说到企业领导人的选择失误的后果,人们能够想到的就是已经向雷诺汽车缴械投降的日产汽车公司。日产汽车公司的创始人鲇川义介是喜一郎妻子的表弟。鲇川义介一开始就不想用自己的名字给公司命名。而日产则是来自于Nihon Sangyo(日本产业)的缩写。晚年时期的鲇川义介在谈及当初成立该公司时候的心态时曾经这么说道:"我当时希望自己所投入的任何公司其目的都是为日本工业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我就从来没有想过要把我的名字与之关联起来。"

当年,鲇川义介所采用的企业发展策略就是现在大家都熟知的并购。他不断地收购各个企业然后将它们上市,从而使得整个企业发展得越来越庞大,最终使其企业被人们称为"日产财团"。但在战后被视为解散财阀的首要目标,并因为身为财阀的领导人而被清缴。在获得释放后,鲇川义介开始进入政治领域,切断了与商业的联系,并且从此再也没有回到过日产公司。

战后,日产遭遇到了两次劳工危机。在1949年第一次劳工危机纠纷中,工会最终没有坚持自己的条件,答应公司裁减员工。在1953年的第二次劳工危机纠纷中,工会延长了罢工的期限,希望能够重新夺回当年失去的阵地。日产一开始采取了一种其实是徒劳无益的斗争方式,宣告关闭所有的工厂,但最终同工会达成了协议从而使得情况没有发展到不可收拾。当时作为企业方的负责人是川俣,来自于日本工业银行。为了表彰其解决了这次纠纷,胜二被任命为社长。到这个时刻,鲇川义介在日产汽车的印迹就消失得了无踪影了。

川俣和盐路一郎共同达成了独有的劳工管理运营的模式,后者是川俣的好朋友,同时也是日产工会组织的领导人,从而使日产发展成为一个和丰田一样受人尊敬的公司,在后来也使得自己在公司内部被尊为日产汽车的新创始人。川俣也深为自己获得的成功而自豪,因此在日产汽车位于神奈川县横须贺的日产追滨工厂的正门入口树立了一个自己的半身塑像。

但是,幸运之神的眷顾转瞬即逝。当与鲇川义介关系紧密的石原隆成为公司社长的时候,情况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任伊始,石原就宣布说"管理层就应该是管理层的样子,工会就应该是工会的样子",从而给管理层和工会之间划清了界限,推翻了以往达成的各种劳工管理运营方面的政策。在关于工会所提出的希望企业能够国际化的策略上,他提出了极为激烈的反对意见,这一矛盾甚至上升到了与川俣之间的家族怨愤,后者这时已经退休担任会长职务,对工会抱有支持态度。

按道理企业本质就应该是投资在那些"可以带来未来收益的运营上",但是石原总是大力扶持那些"很远的未来的项目",这些项目是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到投资的可能回报。作为企业的最高层领导者,石原一意孤行地推行以"追赶丰田"为口号的国际化策略。

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企业,如何国际化可以算得上是最紧迫的需求了。考虑到对手丰田对于走向国际的勉强心态,石原的做法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他所用的方法却是耗费大量经历推行那些盈利前景非常渺茫的颇为棘手的项目,这些项目即使是那些投资生手也能在一开始就预测其可能的失败结局。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个拥有海外学习经验的工会领袖,盐路确实拥有很强的国际化的感觉,但是石原不仅仅没有和盐路好好合作,反而拆散了工会,赶走了盐路。

即使是在退休后担任会长期间,石原仍然从外围管理着整个公司,急需推动那些类似博弈摸彩式的无序策略。公司在那个时期已经处于脱轨状态。日产员工们亲眼目睹,随着领导层的每一次变更,公司的管理质量就开始不断地下降,但是纵使有这么多清醒的下属仍然不能阻止这种情况的不断恶化。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