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吉所发明的丰田自动织布机投放到市场上去的时间恰好与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同时。尽管如此,人们仍然趋之若鹜,销量扶摇直上。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织布机的主要用户都集中在纺织业,而当时的纺织业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价格恶战,因此所有的企业都在想方设法降低生产成本。可惜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动织布机所带来的巨大收益开始慢慢减弱。其根源应当归咎于资本主义的本质,一旦市场需求开始上升或者出现了众多市场新进入者,那么竞争态势必然会变得极为激烈。
在佐吉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喜一郎开始负责丰田自动织机公司的工程和产品开发。在他的领导下,公司拥有了纺织机械方面的32个专利权和商业化织机权利,从而为喜一郎赢得了发明家的称号。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的专利中也包括了生产合成纺织品的机器。考虑到合成纺织品大约是在1941年才面世,那一年太平洋战争已经不再只是预测,而即将成为事实,我们完全可以说喜一郎和佐吉确实都是切实地贯彻执行了丰田训诫中提及的"永远走在时代的前沿"。
但是,喜一郎心里很清楚,除非他能够发明出取代自动化织布机的新型产品,否则的话,作为一个纺织机械生产制造商,发展就会陷入瓶颈。早在1929年,他就想过有必要研制生产出一种精良的纺纱机,可以把粗纤维拉升成为细线,然后再利用高牵伸精纺机器来将细线拉伸得更长。
但同时,喜一郎也深切地感觉到这是一根难啃的骨头。公司的员工们还沉浸在自动织布机的成功带来的喜悦之中,忘记了整个世界即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深重的经济衰退局面,全然不能感觉到危机的脚步正在一步一步地临近。尽管喜一郎煞费苦心地在公司里提倡要不断提升生产技能,但是员工们始终把他的话当耳边风。为此他别无他法,只有亲自上阵承担起研制开发高牵伸精纺机器的任务,开发这一机器在当时仍然被视为是极为困难的一件事,但是喜一郎就是希望通过自己亲力亲为来让员工们开始意识到公司即将面临的严峻局面。如果他真的能成功地开发这一机器,那么就能够将丰田的技术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从而依赖这一技术为公司进入全新的领域开启一扇大门。喜一郎想方设法从工作中挤出能够研制这一高精度机器的空闲时间,并找来欧洲和美国的机械生产商关于最新切割和锻造机器的产品说明书潜心学习,一头扎入了对这一机器技术的专心研究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