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新、中海油、海南农垦,本来毫不相干的几条历史曲线,就在王一新这样挑担子、啃骨头的动力下,开始出现交汇的时间窗。
2006—2007年的海南农垦,经常成为海南省揪心的区域。由于经济长期徘徊不前,民生问题欠账严重,岛内西部儋州的许多农场中一些原先由地方加入的村队,纷纷要求退场。更为严重的是,在一些骨干人员带领下,公开聚众强分国有橡胶园,并打伤农垦及公安人员。这些事件,不仅严重影响了海南的稳定和形象,而且成为中央领导关心的问题。用王一新的话讲:“海南农垦已经成为制约海南起飞的沉重翅膀。”在此背景下,卫留成和海南省其他领导更加迫切地感觉到建议国家开展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意义。
海南省的领导都知道,海南农垦的改革不是轻易能碰的,否则这里的问题不可能积累到爆发群体性事件的地步,之前各届领导推动的改革也不会摇摆反复、中途搁置。有人说,这里的水很深。然而海南农垦的改革是必须完成的,海南经济发展需要,全国农垦改革也需要。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须有一个有勇无畏、充满智慧的改革领导者,谁能胜任呢?
——王一新。
有了卫书记和海南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支持,王一新空降海南农垦,负责这家成立近六十年的特大综合经济体最广泛最彻底的改革。
对于王一新来说,这次不只是啃一个硬骨头,而是啃一个有暗刺、倒刺的铁骨头。据说不少人都劝他不要去,因为风险太大。王一新有政治智慧,当然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他说:“即便它是个烂摊子,也已经触底了,还能烂到哪儿去?”
2007年4月到5月间的海南农垦,关于王一新即将空降的消息像蘑菇云一样迅速在各个角落散布开来。“他没干过农业企业,能管得好农垦?”“搞不好又是转一圈,积累些经验和资本走人。”各种各样的议论、猜疑,都凝结在广大农垦人心里,形成大大的问号,等着王一新给出答案。
王一新从一开始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当时有一篇关于他就任的报道,说他是“农垦王”,王一新回应说:“我姓王,但我不是‘农垦王’,我愿意做一名农垦改革的‘工兵’进行攻坚。”看来王一新知道自己在海南农垦改革中的角色,他必须克服障碍,攻坚克难,冲锋陷阵,哪怕付出再多也不能后退。
王一新——工兵“王”。
从财富广场十七层办公室向外眺望,万绿园后面是海口湾一段海岸线,这里也是国家帆船队的训练基地,所以经常看见运动员扬帆破浪。这也是王一新喜欢的画面。他联想起2007年5月到现在2010年新年的工作,有些感慨:
“改革之路就像大海行船,表面有风有浪,下面有涌有流。在这样的环境下保稳定、推改革、求发展,有时就像在刀尖上跳舞。”
“这两年来我是怀着对农垦的深情和爱在推动。”王一新有些激动,音量高了一些,“有时偶尔听到‘王一新还不是农垦人’的声音,我感到不解,更有些伤心。”
“海南农垦的改革一直在进行中,各届领导都在不同的时期在不同的领域带领海南农垦发展前进。我们这次改革是在之前这些努力的基础上进行的,是站在前人肩上继续努力,没有这些基础,改革不会有今天的结果。”
看得出来,他并不是有意谦虚。说到两年来的改革特点,他强调要实事求是,“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家给予了历史上最大的政策和资源支持,海南省可以说举全省之力全力推动。”
“我在这个时期搞改革,天时、地利、人和,条件具备,自然更顺利些。我一直认为自己就是一个符号,代表这些方方面面改革力量的符号,以‘王一新’的名义出现。如果不是我,换作‘张一新’、‘李一新’,也会和农垦人一起成功推动这场改革的。”
说到这里,王一新停了下来,目光再次移到窗外,让我有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他在看什么?又想到哪些改革的往事呢?
是什么让工兵“王”有这样的感受?海南农垦改革的艰难险阻到底在何处?
王一新是如何在刀尖上跳舞的?
这场历史巨变对于我们有何价值?对管理有何价值?对社会又有何价值呢?
请大家细细阅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