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机遇胜于能力

海南农垦复兴之道:变革之舞 作者:刘斌


天时、地利、人和,古人认为的取得成功的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从变革这个角度来看,需要重新加以理解了。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谷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从此之后,天时、地利、人和的关系摆位就深入人心。但仔细分析,孟子在此所说的中心意思在于治理国家,在给定的外部环境、资源条件下,通过人心所向,可以达到由弱转强、得道多助、有战必胜的结果。

然而,对于一个重大变革的成功,天时、地利、人和哪一个更重要一些呢?

(一)刘备为何失败

看《三国演义》,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大家都分析曹操占据天时,也就是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孙权占据地利,东吴所在江南拥有富足的土地,地理条件优势明显。刘备占据人和,管理得人心,顺民意,攻战时能团结一致,人心所向。

按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终应该由刘备来实现统一三国,振兴汉室的大业,然而,笑到最终的却是曹操所领导的魏国战胜了拥有人和的蜀国和拥有地利的吴国。

看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并非绝对,孟子的论述,是在一个相对静态的环境下评价它们三者的关系,如果加上一些实际的变量因素,情况就变了,就像三国演义的历史结局让人不太满意一样。

天时、地利、人和之间谁如谁,不如谁,讲的是重要性问题,但对于成功来讲,这些要素应该是必要性问题。如果成功的人99%靠努力和汗水,1%靠运气,但是没这1%,之前的努力和汗水基本白搭。

赤壁之战曹操为何失败?有诸葛亮和周瑜的功劳,但关键性的天气因素如果不具备,不在那关键时刻出现风向改变的天时,赤壁之战的结局可能要重写了。所以说,取地利易,要天时难。

得人和易,得天时难。取地利易,要天时难。空谈者喜欢重要性问题,行动者关注难易度问题。

(二)变革成功要等待机遇

德鲁克认为成功管理者的习惯之一是知道把时间用在什么地方。时间的管理除了使用、寻找、还有等待。天时是什么?就是机遇!很多时候,不同的机会只有一次,一生也只有一次,转瞬即逝。

地利靠什么?靠拥有的资源。

人和怎么来?凭领导人能力。

成功的改革,人和、地利、天时都要具备。但是,成功的改革,如果缺少机遇,很可能不会实现。改革的范围越大,改革的复杂程度越高,天时的重要性就越突出。

海南农垦的改革,就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点。

海南农垦从来不缺少能人志士,也不缺少改革的思路和勇气。在海南农垦的历史上,曾经努力推动过多次改革,但都没有取得真正成功。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系统改革太复杂,必须依靠国家、全省和方方面面的资源支持才可能成功,如果外部条件尚不完全支持,战略机遇期还没到,历次的改革不是走回头路,就是不了了之。

海南农垦可以在近几年时间内,开展一次50多年来最大规模的改革,本身就是机遇所至,省里看到尽快改革的迫切性,国家看到不改不行的必要性,农垦内外有了投身改革的积极性,又有了强有力的领导团队,从而增加了改革成功的可能性。这些条件遇到一起,共同作用出来,就能形成一个巨大而强烈的“气场”,促使海南农垦的改革不断推进。

在变革中,能力是成功的基础,而机遇是成功的要件。能够抓住机遇,才能实现目标。

对此,王一新有一段经典的评语:

“机遇是不可能永远都围着某一个人转的,如果不抓住错过了就麻烦,对我们海南农垦来说,现在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都把焦点对准我们,这个时候我们要趁势而上,要一鼓作气把该拿下的山头拿下来,如果错过了这个机遇,焦点转移了,很多事就会很麻烦。对国家来说也是这样的,对每个单位来说也是这样的,个人同样如此,每个人都要做有准备的人,机遇降临的时候紧紧地抓住,不要放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