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四农问题”再思考(1)

海南农垦复兴之道:变革之舞 作者:刘斌


近十年来在不断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引下,农民、农村、农业通过政府出台的各项惠农政策和经济补贴得到了实惠,看到了希望。这也是近十年来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模式,那就是政府主导,三农伸手。

这本是正常的,长时间二元化城乡结构和改革开放中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现象,首先应该由政府进行纠偏和补偿,以激发农民、农村和农业的潜力,况且我们还是一个存在吃饭安全问题的国家,政府积极解决三农问题,要坚决鼓掌!

但是,我们却发现在这个领域里,缺少了一个角色,也是改革开放30年我们的一项基本经验,那就是——“市场”!

只在政府和三农问题之间进行的补偿式发展模式,是一个能够持续的模式吗?

我们希望通过对于涉农问题的分析,给各位读者一个答案。

(一)涉农问题的核心

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表现在农民收入低、社会保障不足、富余劳动力多、农村生活水平与城市差距大等各个方面,但这些涉农问题的核心原因是什么呢?作者同意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教授的观点,那就是:

“从农村发展本身的要求来看,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主要有两个基本命题:一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矛盾制约下的土地制度变迁,二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制约下的农业剩余分配制度。”

简单地说,温教授对中国农村经济难题的观点一是人多地少,二是城乡结构。

人多地少造成什么问题呢?

那就是中国的农业问题解决方式肯定与美国不同,美国相对人少地多,土地产出足够保证并可大量出口,而中国现有的有限耕地对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需求形成重要制约,而且有限的土地产出又难以承担数亿农业人口的就业,因而土地保护、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就业一直存在,这是资源的制约现状造成的。

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什么问题呢?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土地制度的二元性,城镇土地是公有制,农村土地是集体所有制。其次是人口制度二元性,城镇人口户籍与农业人口户籍分开管理。第三是社会保障二元性,城镇人口在上学、就业、医疗、养老等保障方面与农业人口政策不同,农业人口难以享受同等的待遇。

这两个三农问题的核心矛盾,是普遍得到认同的。据此,近十年来中央指导下的全国农村政策,都是围绕解决人多地少、城乡二元结构等基本原则展开的。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农村经济政策的最新提法。

(二)解读城乡一体化

1.政策

什么是城乡一体化?引用一段2007年秋天召天的十七大报告的相关论述:

“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是党中央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出的新方针和新要求,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富裕的根本途径,为下一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

城乡一体化发展有哪些重要的内容?

“一是应着力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二是应着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三是应着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四是应着力推进城乡劳动力就业一体化。五是应着力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

如何理解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生产力水平或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根据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经验,当城市化水平低于30%时,城市文明基本上固定在城市里,农村远离城市文明;当城市化水平超过30%时,城市文明开始向农村渗透和传播,城市文明普及率呈加速增长趋势;当城市化水平达到5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可能达到70%左右;当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将接近或达到100%。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要求工业反哺农业、工业为农业农村提供发展资金,只有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了,才能为农民转移就业提供条件,才能为反哺农业、带动农村经济提供基础。因此我们仍然必须强调工业化的快速推进,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化道路。推进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相辅相成、协同共生。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将是长期并存的任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