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单小城镇不能使农村变城镇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是重要的一环。200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抓住机遇,适时引导小城镇健康发展,应当作为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之后,发展小城镇建设一直作为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重要政策手段。
在2008年应对金融危机的4万亿投资性支出中,也有相当的部分投入了以改善农村社会经济环境为中心目标的小城镇建设中。
要减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住房、基础设施和生活水平,改变仍有很多农村面貌相对落后的现状,建设新型小城镇是重要的步骤。
但是,若使农村真正变为城镇,只是通过集中性的小城镇居住可能过于理想了。
因为,城市之所以形成并发展,是由于社会交流、贸易交换为基础的经济活动所形成的。城市城市,是先有“市”,然后有“城”。
相反,如果没有市的基础需求,城是难以形成,也难以持久的。古代丝绸之路从长安开始,一直通往欧洲,沿路有多少城市,然而随着海上贸易的开展,丝绸之路成为历史后,那些沿线的城市也就没落了。
城市的发展是要遵循经济规律的。小城镇的发展不也如此吗?
设想一种情况,如果政府规划建设的小城镇,配套设施齐全,居住环境改善,但当地就是没有二、三产业发展和经济规模,农村人口无法实现在当地充分就业,不得不仍像现在一样大批外出大城市打工,家中只留下老人与孩子,这样的小城镇可以持久吗?
没有经济基础的小城镇,用什么资源来支持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与更新?
没有经济基础的小城镇,用什么来支付城镇管理所需的成本?
没有经济基础的小城镇,用什么方法可使居民长期稳定不向经济条件更好的地区迁移?
这样考虑下来,我们在小城镇建设中,如果不考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本地产业的发展,那么规划再完美的小城镇,可能也难以持久。有可能弥补一时的差距,但没法解决持续的发展。
(二)单一改户籍不能让农民变市民
城乡一体化的另一个重要命题,就是城乡人口管理的二元结构,让农民变市民。但中国的7亿多农民到底如何彻底完成身份的转换?
作为统筹城乡改革的试验区,重庆的计划是在全市范围内有计划、分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户籍制度、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公共财政制度、农村金融制度、行政体制等改革。目标是到2020年,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之比将由4:1降到:1,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率达到70%,城镇化率将由目前的上升至70%,从而意味着重庆市还将有1000万农民进城变为新市民。
从哪里开始做这样的农民变市民工程?重庆市委、市政府确定,将解决农民工问题作为统筹城乡改革的突破口和总阀门。重庆市领导说:“重庆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是一篇大文章,工作千头万绪,其艰巨性和复杂性是我们过去任何一项改革都无法比拟的,找准突破口尤为关键。以农民工为突破口推进改革试验,难度较小、成本较低、带动性较强,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顺势之为,也是促进全体市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大举措。”
中国有多少农民以打工的形式在城市生活,很难有一个确切的数字,保守估计上亿之众,分布重心在沿海、省会等大中城市。按照重庆经验,将全国的农民工户口都落地打工城市,变为市民,可以解决几千万农民的身份转换,然而,城乡一体化中的二元结构难题就完全解开了吗?
没有!
为什么呢?
解决农民变为市民的问题,有几种办法,一种是大中城市户口完全开放,农村人口纷纷集中到这些城市中来,成为市民。但是这样对大中城市来讲资源环境压力太大,住房、交通、医疗、教育、就业等所有社会部门都将承担更大的压力,资源将耗费巨大,大中城市是难以承受这种压力的,可能引发“城市崩溃”。
第二种是农民都在本地转换为城镇户口,就如小城镇建设所规划的那样,但是如果当地产业没发展,经济基础难以支持这样大的运行成本,形成“空心城镇”。
显然,以上两种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式,虽然表面解决了农民身份问题,但伴随而来的社会问题仍是巨大的,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并未实现。
小城镇建设也好,农民变市民也好,这些城乡一体化的措施,都是为了提高农村发展水平,为农民谋取权利。然而,所有目标的基础,都是农村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只有在这个方面发展成功了,就地解决农民的相关问题,才是真正的治本之策。
所以发展农村经济,核心是运用市场化手段,创造有利于市场化发展的机制。
如何创造解决三农问题的市场化机制?
那就是,利用现代农垦模式,推动城乡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