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奢侈品和精英艺术(2)

中国艺术与文化 作者:(美)杜朴


书 法

书法在中国视觉艺术中是最先被视为精英自娱的,如同欧洲的“美术”(fine arts),其要求超乎寻常的技巧。即便一个匠人使用与官吏一样的笔纸也难被认可,掌握书法要求具备君子的品格,也是一种智性修养,需要努力地学习。书法是一种与自身历史及古代作品有明显联系的艺术形式。当书法作品进入收藏,从其他领域借用的语汇述发了思想和感受,评价人品的修辞成为书法批评话语的一部分。伴随着收藏,出现了目录及对真伪的鉴别。书法史撰述了最着名的书法家及其作品,这些知识反过来影响了对书法的体认和感知。

王羲之(307-365)生于东晋显赫的家族,在世时其书法即受到高度赞誉,去世后则为收藏家追捧。他的轶事在家族和社会圈子中广为传布。到隋和初唐之际,其作品主导了书法的风潮。雷德侯(Lothar Ledderose){23}称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344-388)的作品为“古典传统”,因为它们成为三种现代书体的典范,尤其行书和楷书(见专题5-1“书体”)。“二王”的作品极为罕见,实际上现存的任何一件都不可能是真迹,但一些版本不错的摹本存留下来。这些摹本产生于初唐,此时对二王的推崇达到顶峰。这些作品及现今仅通过拓片获知的其他作品成为唐代和后世学习书法的人心目中经典传统的核心。

在字帖中,我们以《丧乱帖》(图5-23)为例。该作品没有出现在近代之前中国关于二王的文献中,因为事实上大概从8世纪起便流入日本。该贴是王羲之悼念一位离世亲属的书简,帖名出于右起第一列的“丧乱”二字。笔墨饱满,笔画粗细相间。一些笔触显示出笔毛的分叉或因墨不足而渐干涩。每个字的内部结构加强了自然随意的书写效果,横画从左下向右上倾斜,竖画也略向左偏。笔迹创造出一种动感,仿佛字在纸上跃然起舞。笔墨的微妙平添了趣味,这些字与官方或正式的功用不相称,恰为其诉求。第一列的头两个字是王羲之自己的名字。

这种个性化的书写可与更为持重的行楷《兰亭序》(图5-24)相比较。据关于二王的轶事所言,唐太宗在7世纪中期找到了真迹,并将其陪葬。因而除了摹本,自此再无人宣称见过原作,仅通过复制品为人所知。这里展示的是所谓的“定武本”,据今河北定武石刻而得的拓本,评价很高。文本开篇先介绍诗人集会的时间和地点。王羲之的字体清晰可辨,笔画分离,粗细、轻重相对一致。同时,该作品具有很多草稿的性质,每列字数不同,一些字被删去重写,遗漏的字在列间插入。此外,充满弹性的行笔带来生机,没有僵硬凝滞的线条。在此也可发现一些《丧乱帖》中的特征,尽管此帖的节奏更为沉稳。《兰亭序》的许多摹本间有明显差异,例如,在某些版本中一些字比定武本中的相应字更具行书特点。这些同一字内的变化使得围绕王羲之书法风格及其对后世影响的追问更加复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