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孩子这么懂事,你们是怎么培养的?”在聊天的时候,我问勒尼蒙的夫人。
“哦,谢谢你的夸奖!是这样的,在我们德国,一个孩子如果不懂得礼貌,以后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所以呢,我们就经常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礼仪,随时随地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用你们中国人的话来说,就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勒尼蒙夫人非常欣慰地说。
“孩子这么小,怎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打个比方,在他们玩耍的时候,我们会告诉他们要懂得谦让;去拜访别人的时候,我会告诉他们要懂得向主人问好……当然,我们最初的礼仪教育是从餐桌礼仪开始的。”勒尼蒙夫人用手指了指餐桌。
就在这个时候,擅长厨艺的勒尼蒙已经把午饭准备好了,午餐随即开始。果然,在餐桌上,我见到了惊人的一幕:那个一岁大的孩子自己把木椅推到桌子旁边,在哥哥--那个三岁大孩子的帮助下,坐在了里面,面前摆着的是他的小盘子,里面盛着一些食物。
“这么小的孩子能自己吃饭吗?”我有些担心地看着他。
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吃饭时,虽然他用餐具还不太习惯,甚至用手去抓,但他确确实实是自己在吃饭,而不是靠大人去喂。并且在吃的过程当中,还不停地要这要那。在父母将食物放到他面前盘子里的时候,他都会微笑着对父母说“谢谢”。
而那个三岁大的孩子,已经坐在桌边,和大人一起用正式的餐具用餐了。在这个过程当中,勒尼蒙夫妇还不断地告诉他:餐具应该怎么用、吃饭的时候不能吧唧嘴、腿不能乱踢等一些注意事项。
最后,一岁大的孩子先吃完了,正准备离开餐桌的时候被勒尼蒙夫妇叫住了,告诉他:吃正餐的时候,必须等到所有人都吃完才能离开座位,这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虽然小家伙有些不乐意,但还是非常耐心地坐在椅子上,等待大家吃完。
饭后聊天时,勒尼蒙告诉我们:“在德国,礼仪是衡量一个人是否能够成功的重要标准。如果一个人礼仪不好、品德不好,那么即便能力再高,别人也不会愿意和你合作,自然成功也就无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