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我们不断地重新发愿又打破它,那么很久才能登上菩萨地。然而,我们不会永久耽搁下去。虽然第九颂字面上是这样说,但我们不会永远沦落恶趣。在佛教思想中,没有永远诅咒的观念。某些内心境界看似没完没了,然而纵使是最糟糕的痛苦,也是无常的,总有出头之日。
话又说回来,我们若还继续加强旧有习气,不再向往成长,就大大减慢了成佛的过程。犹豫的习气是有后果的,我们会愈来愈躁动,愈来愈不满足。我们开始视自己为延误者、失败者、成事不足者。另一方面,我们若对业力的运作有所正知,便会明智行事,也会运用珍贵的人身作为成佛的途径,而非迈向地狱的道途。
因此,我将恭敬力行
我所发的愿菩提心。
今后若不勉力而行,
将步步趋向更痛苦的恶趣。
与时推移,我们不是觉醒,就是陷入更深更沉的睡眠之中,这要视我们如何训练内心而定。因此,我们不是变得更柔软随顺、更积极探索,就是更顽固僵化。愿我们都能按自己的承诺行事。
为了饶益一切有情众生,
无量诸佛先后降生又谢世了,
而我,却因为恶业,
无福被佛陀亲自教导。
佛的怙佑普照众生,但有三种心态让我们无法蒙受持续的怙佑。这三种心态可以比喻为三种“钵”:盈钵、毒钵和漏钵。
钵中的水若满盈到钵缘,如同内心充塞着意见和先入为主的成见:我们已经全知道了,我们有过多固定的想法,没有一桩新的事物影响得了我们,或者让我们质疑自己的假设。
盛装毒素的钵,如同内心愤世嫉俗、吹毛求疵,一切都被这种苛责的心态所污染,不开放,不愿意探索法教,自以为是,等等。
钵底有洞,如同散漫的心:身体在,心却迷失在诸多念头中,成天忙着计划到哪儿度假或去哪儿吃大餐,老师教了什么则完全充耳不闻。
寂天菩萨了解到,接受佛的怙佑却不能从中得到利益有多么悲哀之后,他决心内心开放而且正知,免得事后徒自悲伤。他说,除非我们理解因果运作,否则不会有任何改善。这是必须严肃思考的讯息。
若我今后依然故我,
这就是我的命运了,
我会沉沦恶趣,
遭受痛苦捆缚、割杀、撕裂。
在我们的行为中有一种重复的模式,但我们常常视而不见。遇见困难的情况,就特别容易引发我们的习气反应:退避或抽身,尖叫或哭泣,变得骄慢或自卑。这些寻求安全感、避免不如意的策略,只会增加我们的不安。唉,它们是会让人上瘾的。虽然后果往往是苦,但我们还是一试再试。
正知犹如护卫者,保护我们不再重复同样的错误,也不再增强同样的习气模式。我们确实可以逮到自己被羁绊的那刻,而且避免被shenpa所扰动。
值逢诸佛示现世间,
我对佛法生起真信心,又获得人身,
这都是修习善法的难得机缘。
哪一天才能再度获得呢?
在寂天菩萨的法教中,有几个一再出现的主题。其中之一便是生而为人珍贵难得,但我们却追求太多而虚掷了此生,尤其我们毫不知何时会失去福报。第十六至二十六颂针对这个主题有更多发挥。
不错,今天我精神矍铄,
丰衣足食,毫无烦恼。
但生命却无常虚假,
此身不过是短暂借给我而已。
这珍贵的生命犹如一场梦境,纵使是好梦,仍是稍纵即逝,不可捉摸。如果我们视生命为理所当然,就浪费了我们的福报。
我们往往对自己优越的处境洋洋自得,尤以西方为然。但如果我们的现代家电用品坏了,停电了,冰箱中的食物开始腐坏了,我们的心态又会如何?
但我这样的行为
来世将得不到人身!
一旦失去宝贵人身,
就只能恶贯满盈,善行全无了。
对于我们行为的后果有所正知,仍是此处所要探讨的主题。我们可以运用智慧,明智地行动,而不受习气驱策。
寂天菩萨在第十八颂中,强调必须对于我们播了什么种子有所正知。他再一次说明未来的福报要靠现在撒下清净的种子,而非受苦的种子。
现在正是行善的机会,
如果不利用它来修善,
万一堕落恶趣被众苦所惑,
我的下场将会如何?我还能做些什么呢?
在恶趣里没有机会行善,
只会永远造恶业,
纵使经历了一亿劫,
也不能得生善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