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林徽因·梁思成】一身诗意千寻瀑
他曾问她:“为什么选择我?”
她说:“我会用一生来回答。”
——林徽因与梁思成
1940年,冬,李庄上坝村。
这地处西南边陲的小村子原本只有几十户人家,却在1939年到1940年间,陆续迎来了国立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馆、中国营造学社等一大批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
外间已是烽火连天,这里却因为偏僻贫穷而暂时被日军遗忘,有了些难得的安宁。许多人流徙千里,冒着生命危险来到这里,使得这名不见经传的小村突然成了中国大后方的学术中心。
一个随父母而来的孩子问母亲:“妈妈,如果日本人打到这里,我们怎么办?”
“中国读书人不是还有一条老路么?”母亲神色平静而淡然,“咱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么?”
孩子愣住了,他仰头看自己的母亲,她的眼神告诉他,她已经做好了赴死的打算,无论如何也不会向日寇屈服,那个瞬间,他突然觉得这仿佛已经不再是他所熟悉的那个慈母了,她眼里有坚定的神采,好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许多年后,长大后的他才明白,那种坚定便是知识分子的气节。
这位母亲便是林徽因,着名的建筑学家和诗人,中国20世纪30年代有名的才女。
1904年6月,在杭州陆家巷中,一个女婴呱呱落地。她降生在杭州最好的时节,初夏的风穿堂而过,空气中有栀子花的甜香。
这女孩子便是林徽因。她最初被起名为“徽音”,名字出自《诗经大雅思齐》:“思齐大任,父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名字是女孩子的祖父起的。但是,当女孩子长大之后,为了避免和当时一位男性作家林微音相混,她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了“林徽因”。
她说:“我并不担心别人把我的东西当成他的,我只害怕人们把他的东西当成我的。”
她一直这样骄傲。
祖父给她起这个名字,是希望她继承中国女性温柔敦厚的传统美德。然而,长大后的徽因绝少表现出“三从四德”的恭顺,反而充满着西方的自由与独立精神。
这也许和她的成长经历有关。
林家是个大家族,翻译过《茶花女》的文学家林纾,写《与妻书》的林觉民都是林家的人。
徽因的祖父名叫林孝恂,是光绪年间的进士,曾留学日本,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而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也是时代的翘楚,曾两度留学东洋,投身辛亥革命,推行“宪制运动”,终身致力于公理与和平。
然而,林徽因的母亲并不受宠,她是浙江嘉兴一位小作坊主的女儿,不识字,也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而且因出身商家而不善女红,因此讨不到婆婆和丈夫的欢心。
徽因八岁的时候,父亲又娶了一位程姓太太,她是个上海女人,很会说话,又接连生了儿子,很快,便赢得了林家的一致喜欢。
得宠的程氏二娘与她亲生的孩子住在宽敞明亮的前院里,而徽因的母亲则几乎被整个林家遗忘,她和徽因被安置在相对阴冷狭小的后院里。在徽因的童年记忆里,母亲的形象总是和怨言、泪水联系在一起,她几乎不记得母亲的笑容。
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徽因一生都对封建思想深恶痛绝,她厌恶男子的“三妻四妾”,也不愿做恭顺谦卑的“贤妻良母”,长大后,她只要想到自己的童年,就会无比渴望一段完整的独属于她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