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想象如下情景:
一天下午,我在朋友简的家里,和她一起一边喝茶一边深入探讨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她的两个儿子跑进了屋里。他们还小?吵吵闹闹的,有的是精力和活力。叫汤姆的孩子四岁了,而叫本的那个才三岁,汤姆去哪儿他都跟着。
简继续和我聊,但很快我们都听不见对方在说什么了,因为那两个孩子吵架了。“怎么啦?”简问他们。汤姆把缠着他的本推开,深吸了一口气,说:“现在轮到我骑我的自行车了,可是本不让我一个人玩,我那辆车今天他已经骑过一回了。”接着又说了几句,但两个孩子始终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你们到外头自己解决问题吧,罗伯特和我正说话呢。”简说着便打发孩子们走了。
才过了几分钟,两个孩子又跑了进来,还把自行车给带了进来!简还?来得及责备他们怎么把自行车带进屋里来了,汤姆便宣布:“我们解决了问题了。”我和简都夸奖说:“很好。”汤姆又继续说:“今天一整天自行车都给我玩,明天一整天都给本玩。”两个孩子都兴致勃勃地点着头。“你们俩都同意了?”简不无惊奇地问道。“对啊。”两个孩子一致承认。“那就好。现在你们出去玩吧。”简说。孩子们转过身,正要离开屋子时,本突然尖声叫道:“我知道啦——我们假装现在就是明天了吧!”
我爱极了这个故事,因为它能够很好地展现罗伯特.H.舒乐牧师所说的“可能性思维”有着怎样的力量。小孩子——越小越好——都是杰出的可能性思想家。从居家物品中随便挑一样给他,比如说一个木勺,他马上就能借助可能性思维,把勺子变成麦克风、网球拍、吉他、手机、魔法棒、天外来客、好吃的冰淇淋,或者别的你想都想不出来的东西。有了可能性思维,孩子们就可以利用一切,创造一切。
成人的可能性思维也很出色。我们也会冒出“可能性想法”,本能地利用一切,创造一切。借助可能性思维,我们可以总结出任何事情的意义。比如说,从一次面试失败中就可以推断出“这是场噩梦”,“我不够优秀”,还有“我这辈子都完了”,或者可以得出相反的结论,“这份工作不适合我”,“这为下次面试作了很好的铺垫”,还有“不管怎么说,都出去庆祝一下吧!”其实,
要找到开启快乐之门的钥匙,就必须认识到
你可以利用一切,创造一切。
汤姆和本的例子也展示了小孩子是如何利用可能性思维来享受眼下的快乐的。我有个和众人相反的观点,我相信婴儿最好的玩具并不是一件实物,而是一个瞬间——这个瞬间便叫做现在。孩子最初都只有“现在”的意识——过去和未来一开始都是没有意义的。在人生之初,“现在”就是孩子的整个世界,整个乐园。对于“现在”的欣喜和尊崇完全是自然而然的,无须学习,无须伪装。
关于“未来的快乐”的想法不会给汤姆和本这样的孩子留下任何印象——他们最想要的就是“现在”的快乐。往后,他们会被毫无意义的“时间定律”所束缚,所制约,但目前他们还不知道如何等待快乐。既然天堂就在此时此地,为什么还要等待天堂的出现呢?
我相信,关于“现在”的种种可能一定也曾让幼时的你雀跃不已。像其他孩子一样,你也曾对这珍贵的现在充满了幻想、敬畏和赞叹。你从“现在”之中获得了很多,因为你为“现在”付出了很多——每每置身“现在”,你便甘愿将过去和未来置之脑后。“现在”就是你的金银岛,你全心全意地相信,快乐就在此时,就在此地,正等着你去发现。越是这样想,得到的快乐也就越多。所以,这是开启快乐之门的另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