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让我们回头看一下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们还得请出王阳明的大弟子兼妹夫徐爱来,从二人之间的一段对话,真正了解“心学”的“知行合一”。
徐爱在王阳明赶赴龙场时,并没有跟随。他去了京城考试,可惜没有考中。他给姐夫写信说了自己的惆怅,这种惆怅正是当年王阳明的惆怅。王阳明刚好顿悟完毕,热情地为徐爱解惑。在信中,王阳明提到了“知行合一”,徐爱很不明白,于是赶紧就跑来了龙场驿。
徐爱见到王阳明,二人坐定,徐爱就提出了他的问题。他说,知行不可能合一。
王阳明说:“试举看。”
徐爱说:“如今人已知父当孝、兄当悌矣,乃不能孝悌,知与行分明是两件事。”
王阳明解释:“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的,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人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给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夫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就如称赞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称他知孝知悌,不能只是晓得说些孝悌的话,便可称为知孝悌。又比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功夫!如今苦苦定要说知行做两个,是甚么意?某要说做一个是甚么意?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一个两个,亦有甚用?”
徐爱说:“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个分晓,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
王阳明说:“此失却了古人宗旨也。某一再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领会得明白,只说一个知已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地任意去做,全不解思维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地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摩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若见得这个意时,即一言而足。今人却就是要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功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功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又济得甚事?只是闲说话。”
这一谈话并不深奥,耐心读下去都能读懂,这就是“知行合一”的全部思路,我们在后面的章节中还会讲到“知行合一”,在这里暂时放过。
徐爱是个略有影响力的人,他的到来和煽动,让王阳明在龙场很快被世人所知,很多人都纷纷赶来龙场,听王阳明的“心学”。
正德五年,当山花烂漫时,王阳明离开龙场,赶去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三年贬谪期满,王阳明被中央政府授予庐陵县长。他在上任这件事上,向来是个慢性子。王阳明从龙场走时,当地的苗民和一些学生依依不舍。他本人也对这个地方有了深厚的感情,所以,欢送大会开了很多天,王阳明把他的“心学”之光洒在了这片土地上。
在湖南常德辰州,王阳明遇到了弟子冀元亨等人,大家坐在一起开侃,王阳明发现这些弟子真是精进不少,非常高兴。他决定把“静坐”这一深层功夫传给弟子们。他说,我说的“静坐”不是指佛家的坐禅,因为我们每天都被纷杂的事物所缠绕,心得不到休息,静坐一会儿,把心收起来,才能得到身心的休息,坚持下去,就会经常感到愉悦。
一个月后,王阳明才到达庐陵,拿得官印,在庐陵做了半年的父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