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赶往南京的路上,王阳明和他的妹夫徐爱有了下面的交谈:
徐爱问大舅哥:您讲只求之于本心就可以达到至善境界,恐怕不能穷尽天下之理。
王阳明提出“心学”的第一条准备——心即理也。天下哪里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
徐爱举出了例子: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就有许多理在,不可不察。
他的大舅哥急忙摇头:这种错误说法实在使人生气,我现在就用你给我的例子给你讲讲。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和仁的理——其实都在这一个“心”上。所以说,心即理也。以此纯乎天理之心,运用在对待老人上便是孝,用在君上便是忠,用于朋友和百姓便是信和仁。只在此心“存天理,去人欲”便是。
徐爱大惊:啊呀,好个“存天理,去人欲”,这也是您的学说之一吗?
王阳明点头。
徐爱又问:孝敬老人这种事,难道只需要一个天理之心就可以了?
王阳明说:是啊。
徐爱问:为什么孔子还那么讲究礼?
王阳明回答:礼就是理。循礼的功夫就是“存天理,去人欲”的功夫。心,是一个心,未被俗化的心是道心,夹杂了人欲的心是人心。你讲究那么多理干什么,难道孝顺一下老爹老妈,还跑到闹市中心去表演给别人看吗?
王阳明做学问,要么是静坐,要么就是四处游玩,这也恰好符合他“知行合一”的学说宗旨。在南京马政处待了不久,王阳明就请了探亲假,开始从南京一直游玩,最后回到浙江余姚老家。
一路上,跟随的弟子排成一条长龙,紧紧跟随王师父的背影。
在游玩腻了后,王阳明又回到南京报到,南京方面让他到安徽滁州去管理马政。
在滁州时,王阳明发现有弟子喜欢看鬼故事,看玄幻类的书籍,还有的弟子想要成仙求道。王阳明大为感慨,说,我当初跟你们一样,对什么事都好奇,如果不是突然有一天感悟而专心于理学,我现在不可能做你们的老师。不过,我并不想让你们放弃你们现在所喜欢的,因为不经历过一些事,你就不会知道它是错还是对,就不会真正走到正路上来。
从此以后,王阳明拯救这些人的方法是:只传授这些人“存天理,去人欲”和静坐的实在功夫。
王阳明此时的身体越来越差,对政治的态度也越来越淡。最终,他向皇帝提出要辞职,可是皇帝不允许。时势也不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