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琳毫不掩饰她的兴奋与自豪:
“从火箭来说,‘神舟七号’和‘神舟六号’在大的技术上并没有特殊的变化。但是,由于要实现我国第一次太空行走,因此‘神七’对技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要求更高。技术难度的提高和风险性地增加,使得研究人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神七’的研究人员在‘神六’的基础上,更改了227项技术状态;飞船共有697台合装船设备,其中,在‘神六’的基础上沿用了346台,更改了237台,新研制开发了114台;长征二号F型火箭也有36项技术改动。这使得火箭的可靠性评估值从原来的0.97提高到0.98,安全性指标也达到了0.997,并且大大提高了宇航员乘坐的舒适性。
另外,为了使这次载人航天飞行做到万无一失,在研制过程中,研究人员特意安排了89项试验验证项目,并且对有可能发生的故障,分别按照飞船的上升段、飞行段、出舱活动段和返回段,提出了185种应对预案。研究人员针对宇航员的非出舱活动,设计了145种故障对策;为了保障宇航员安全出舱,提出了31种应对对策;为了让飞船顺利回收着陆,提供了9种故障应对方案。
而且,对于‘神舟七号’的重头戏——太空行走,研究人员更是用了大量的心力。单就航天员出舱服的头盔来说,看起来它和普通的头盔没什么两样,但是,研究人员仅研究头盔上的面窗就耗时两年多。在这种极为苛刻的条件下设计出的面窗,不仅具备防辐射、防紫外线、抗骤冷、骤热等功能,而且在恶劣环境下,仍然能够保持很高的透明度、光洁度和抗应力与应变度。
与一些航天大国相比,中国的航天工程虽然开展得晚,但是发展很快。只发射了4次无人试验飞船,就成功地实现了‘神五’的载人航天飞行。而这次‘神七’航天员的出舱漫步,更是在浩瀚无垠的太空中写下了中国人的名字。
我相信,中国航天事业会始终如一地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用准确而完美的、高水平的‘太空芭蕾’,为全世界继续上演精彩的太空盛宴。”
罗琳饱含深情的演讲令这个房间里的空气都激动了起来。“零缺陷”博士的思绪仿佛又回到了2008年,定格在航天员翟志刚出仓漫步,在浩渺的太空中挥舞着鲜艳的五星红旗的时刻。而弗兰克和保罗则不住地点头,向罗琳投来赞许、钦佩的目光。
“零缺陷”博士从座位上站起来,总结道:
“中国航天的确是中国品质的楷模,它充分体现了一种可操作的工作哲学。‘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要达到的正是芭蕾舞般的境界,而不是曲棍球运动般的即兴表演和戏剧般的中国厨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