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降低与减少问话者追问的兴致和机会
问话者如果发现了答话者的漏洞,往往会刨根问底地追问下去。所以,回答问题时要特别注意不让对方抓住某一点继续发问。在实际谈判中,为了巧妙应付忽视己方立场而强逼己方的对手,不要一开始就针对对方的话回答,因为对方已虎视眈眈地等待你的答案的漏洞,并随时准备展开攻击。此时借口问题无法回答也是一种回避问题的方法,可以这样说:“我不知道我的回答是否会成为你问题的答案,我将十分诚实地回答,但这种结果只有间接的关系。”从而为避免落入圈套而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4.?让自己获得充分的时间思考
回答问题前必须谨慎从事,对问题要进行认真的思考,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充分的思考时间。
一般情况下,谈判者对问题答复得好坏与思考时间成正比。正因为如此,有些提问者会不断地催问,迫使你在对问题没有进行充分思考的情况下仓促回答。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答复者更要沉着,你不必顾忌谈判对手的催问,转告对方你必须进行认真的思考而需要时间。
5.?有些问题不值得回答
谈判是语言的交流和碰撞,你需要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才能使谈判持续下去,但并不要求你对对方所提的每一个问题都必须回答,特别是对某些不值得回答的问题,你可以礼貌地加以拒绝。
例如,对方提一些与谈判主题无关的问题,你回答这种问题显然是浪费时间。或者,对方会有意提一些容易激怒你的问题,其用意在于使你失去自制力。你不假思索地回答这种问题,只会损害自己。因此对这类问题可以一笑了之。
6.?不轻易作答
有些谈判者会提出一些模棱两可或旁敲侧击的问题,意在以此摸对方的底。对于这一类问题,你更要清楚地了解对方的用意是什么,否则,轻易、随意作答,会陷自己于被动。
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后,想杀掉刘邦。范增出了个主意:“等刘邦上朝,大王就问他:‘寡人封你到南郑去,你愿不愿意去?’如果他同意,就说明他意图养精蓄锐,有谋反之心,可以绑出去杀了;如果他说不愿意,您便以违抗王命为由杀了他。”
刘邦上朝后,项羽一拍几案,大声道:“寡人封你到南郑去,你愿不愿意?”
刘邦回答:“臣食君禄,命悬于君。臣如陛下坐骑,鞭之则行,收辔则止,臣唯命是听。”
项羽一听,无可奈何,只好作罢。
刘邦的回答可谓巧妙之至,他并不直接回答愿不愿意,而采用了迂回式的回答,让项羽体会到其意,却又抓不住把柄。这种回答技巧可以借鉴于谈判中。
7.?找借口拖延答复
有时可以用资料不全或需要请示等借口来拖延答复,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拒绝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因此,对于难以下定论的问题,你在回答之前,要找借口拖延时间,从而进一步思考如何来回答这个问题。
8.?有时可以将错就错
谈判中,由于双方在表述与理解上不一致,会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即错误地理解对方讲话的意思。
一般情况下,这会增加谈判双方信息交流与沟通上的困难,因而你有必要予以更正解析。但是,在特定情况下,这种错误理解能够为谈判中的某一方带来好处。因此,你可以采取将错就错的策略,把“好处”捞过来。
妥协时候,一点一点地让
让人并不是傻,前提是为了更好地得到。让的时候,话要说得好听,使对方感激于你的“让”。不能一步让出很多,那你怎么把话说回来?有步骤地妥协,才是辩才高手。
有步骤地妥协,这种策略的方向是:先有计划地主动作出一个让步,以迫使对方也作出让你满意的让步,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策略看似很简单,实际却大有学问。
不少人在谈判中常用的方法是,利用一切手段给对方施加压力,以达到谈判效果。其实,更好的方法是让对方产生责任感、义务感,自愿而又满意地接受你的方案。你先得有计划地妥协,以便对方也作出让步。除了让对方产生“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互利互惠的心理外,还能符合社会认知对比原理,那么效果一定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