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节:第五章 平常话、身边事、真性情——演讲(3)

雄辩是说服力 沉默更是说服力 作者:成冰


在演讲中,特别是在辩论性较强的演讲中,擒纵之法经常被采用。其原因在于它符合“情随境迁”的心理活动,易于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演讲者得把基本主题组织到另外一些能为听众接受的主题中去,使听众产生一种印象,似乎演讲者与听众在某些观点上是相近的,造成演讲者与听众心理吻合的情境,使演讲者的观点自然地被听众顺利接受。例如,林肯在伊利诺伊州的演讲中就采用了擒纵法。

19世纪中叶,美国维护奴隶制与反奴隶制的斗争空前激烈,1858年,伊利诺伊州南部奴隶主对废奴主义者十分愤恨,声称林肯若来演讲,必置之于死地。林肯并没有被吓倒,且十分自信地说:“只要他们给我谈几句话的机会,我就可以把他们说服。”他在演讲的开头,运用的就是擒纵手法:

南伊利诺伊州的同乡们,肯塔基州的同乡们,密苏里州的同乡们……让我们大家以朋友的态度来交往。我立志做一个世界上最谦和的人,绝不会去损害任何人,也绝不会干涉任何人。我现在对你们诚恳要求的,只是请你们允许我说几句话,并请你们静心地听。你们是勇敢而豪爽的,这一点要求,我想一定不致遭到拒绝。现在让我们诚恳地讨论讨论这个严重的问题吧。

面对强悍的反对者,林肯一开始并没有直接批评,而是以“纵”的手法,先颂扬他们勇敢豪爽,和他们套近乎,为他们唱赞美诗,渐渐地消除他们的戒备心理和敌对情绪,使演讲得以顺利进行,到最后竟赢得了喝彩大潮。

结语要有力量

如何才能具有对演讲结尾部分的正确感觉?确切地说,跟文化一样,这种东西太微妙了。它必须是属于感觉的事物,几乎是一种直觉。除非一个演讲者能够“感觉”到如何才能表现得和谐而又极为熟练,否则又怎能做到一这点呢?

不过,这种“感觉”是可以培养的,这种经验也可以总结出来。下面的例子是当年威尔斯亲王在多伦多帝国俱乐部发表演讲的结束语:

各位,我很担心。我已经脱离了对自己的克制,而对我自己谈得太多了。但我想要告诉各位,你们是我在加拿大演讲以来人数最多的一群听众。我必须要说明,我对我自己地位的感觉,以及我对与这种地位同时而来的责任的看法——我只能向各位保证,将随时尽这些重大的责任,并尽量不辜负各位对我的信任。

大家可以听出,即便是不敏锐的听众,也会“感觉”到这就是结束语。它不像一条未系好的绳子那般在半空中摆荡;它也不会零零散散地未加修整。它是修剪得好好的,已经整理妥当,应该结束了。

林肯总统在他的就职演讲中所表现的是多么高贵而又富有力量,下面是他就职演讲的结尾部分:

我们很高兴地盼望,我们很诚挚地祈祷,这场战争的大灾祸将很快成为过去。然而,如果上帝的旨意是要这场战争持续二百五十年,让那些无报酬的奴隶所积聚的财富完全耗尽,持续到受皮鞭鞭打而流出的每一滴血要用由刀砍伤而流出的血来赔偿,那么,我们也必须说出三千年来相同的那句话:“上帝的裁判是真实而公正的。”不对任何人怀有敌意,对所有人都心存慈悲,坚守正义的阵营,上帝指引我们看见正义,让我们努力完成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任务,治疗这个国家的创伤,照顾为国捐躯的战士们,照顾他们的寡妇及孤儿,我们要尽我们一切的责任,以达成在我们之间的一项公正永久的和平,并推广至全世界各国。

林肯的就职演讲和奥巴马的就职演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们演讲的结束语都可说是透着庄严的语气,铿锵有力的话语体现着内心真实的感情,行若流水的顺畅体现着一位杰出的演讲者应该具备的扎实素质。

让我们记住这一天,记住我们是谁、我们走了多远。在美国诞生这一年,在最寒冷的几个月,在结冰的河岸,一群爱国人士抱着垂死的同志。首都弃守,敌人进逼,雪沾了血。在那时,我们革命的成果受到质疑,我们的国父下令向人民宣读这段话:

“让这段话流传后世,在深冬,只剩下希望和美德,这个城市和这个国家,面临共同危险,站起来迎向它。”

美国,面对我们共同的危险,在这个艰困的冬天,让我们记得这些永恒的话语。怀着希望和美德,让我们再度冲破结冰的逆流,渡过接下来可能来临的暴风雪。让我们孩子的孩子继续流传下去,说我们受到考验时,我们拒绝让旅程结束,我们不回头,也不踌躇;眼睛注视着远方,上帝的恩典降临我们,我们带着自由这个伟大的礼物,安全送达未来的世世代代。

可以说,像这样充满感情、充满爱意的演讲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给人们以强有力的触动,从而留下更多的回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