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泰来一口一个“听说过”,把长工们的血汗钱都给吞了。这时,一个当奶妈的仆人站起来说:“老爷,奴家姓赵,我家祖父说,他与你家曾祖父有八拜之交。论起来,你还得叫我姑奶奶呢。这事你一定听说过吧!”
“胡说!”金泰来眼睛一瞪,吼道:“我怎么从来没听说?”
奶妈哈哈笑了起来,说:“老爷,既然你没有听说过,那就快拿二百两银子赏我吧。”
金泰来半晌转不过弯来,在众人面前,又不好赖账——再说,他总不能凭空认一个姑奶奶吧?金泰来无言以对,只好拿出二百两白银给了奶妈。
2.?用“悖论假定法”使对方无话可说
凡是悖论,都隐含着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破解对方的悖论,可以运用逻辑中的二难推理形式揭穿对方悖论的自相矛盾,对方悖论构成夹击钳制之势,使对方陷入进退两难无法自圆其说的境地。
在辩论中还可以利用“悖论假定法”,让对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将对方逼进“死胡同”,无话可说。悖论假定法是以假定的内容为前提,再利用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使对方无论作出怎样的回答,其结果总会自相矛盾,从而达到辩论者的目的。
包拯年少时聪明过人,深受大家喜爱。有一次,他的好友公孙策跟一个同伴到郊外游玩,不料迷路了,转来转去,两人竟然闯入了军营之中。按当时的条律:擅闯军营者当斩。公孙策百口莫辩。危急时刻,包拯闻讯赶到,证明公孙策等人的身份并陈述事情原委,请求放人。可都尉执意处罚,并且刁难包拯:如果能回答出他的一个问题就可放人,否则就要连包拯一同治罪!
都尉双眼一翻,一个怪题就出来了:“你若能猜出我此刻心里所想,那么我就放了你们。”周围的人听了都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人的心思变化多端,又有谁能猜得出?况且即使猜出来,他也可以说是没猜对啊!这不纯粹是逼人送命吗?公孙策更是叫苦连天,心想这回老包也不行了,我们是死定了。大家都静静地注视着包拯。只见包拯沉思了一会,回答说:“我知道你心里想什么了,你心里就是想如何给我们治罪。”此话一出,四座皆惊。大家都怪包拯这样说,心想若说别的,也许还能再求求情,现在你出言尖刻,得罪了都尉,哪还有活路?
可包拯不慌不忙继续解释:“都尉大人若说我猜对了,那么就应该放了我们;若说我猜错了,那么是你本就无心治我们的罪,也应该放了我们。都尉大人,你说我答得对吗?”大家一听都热烈地鼓起掌来。都尉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只好免了他们三人的罪。
这里,包拯用的就是辩论中的“悖论假定法”,他通过一句假定的“你心里就是想如何给我们治罪”,使都尉陷入了“两难回答”的境地:如果都尉说是对的,那就正好符合了前面自己所说的“你若能猜出我此刻心里所想,那么我就放了你们”,却与他内心的想法相悖,包拯也就达到了救人的目的;如果都尉说是错的,那么又正好与包拯所说的“你心里就是想如何给我们治罪”相反,从而得出“你本就无心治我们的罪”这个结论,那当然也应该放人。因此,无论都尉的回答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其结果只有一种——应该放了他们。
3.?用“揭悖反驳法”使对方言行相悖
与辩论者行为相矛盾的论题,就是不符合辩论者行为的论题。一个辩论者的论题如果不符合自己的行为,就犯了“言行相悖”的立论错误。
《吕氏春秋?淫辞》云:“所言非所行,所行非所言,言行相诡。”所谓“言行相诡”,就是说的“言行相悖”。《墨辩》亦云:“非诽者悖,说在弗非。”这两句话都是说:反对批评的人是言行相悖的,原因在于不能反对。如果说进行批评不对,那么你这种说法本身也就不对。不反对批评,别人有错误才能批评,这样才能无可非议,所以,我们不能反对批评。墨家学派阐明,如果“反对批评”(即非诽),那么,由于“反对批评”本身也是一种批评,这种“反对批评”的批评也应该反对。只有不反对批评才能批评别人的错误,因而不能“反对批评”,实际上,这种“反对批评”的批评是言行相悖的。因此,这种“反对批评”的言论,也是与辩论者行为相矛盾的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