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麦克米兰神不知鬼不觉地前往德黑兰,谈妥有关细节,然后让以色列为中间人,将大量反坦克导弹、飞机零部件和其他武器弹药运往伊朗。伊朗方面遵照约定,促使其控制的伊斯兰圣战组织释放了美国人韦尔牧师。初见成效后,美伊双方继续接触洽商。经过讨价还价,美国人先后供应了“响尾蛇”导弹、“小牛”空对地导弹等先进武器,作为交换,安德森等三名人质终于获释。
被蒙在鼓里的美国民众欢欣鼓舞,《纽约时报》撰文庆贺人质获释,对里根政府在对外事务中的强硬立场大加赞赏。里根以小小计谋获得巨大赞誉,不禁喜上眉梢,有些飘飘然。然而,隔墙有耳,在美国民众高呼总统英明的时候,在中东地区,因为政治斗争,美伊秘密交易的内幕被与麦克米兰接头的伊朗议长拉夫桑贾尼的政敌捅给新闻界,迅速在中东地区引发轩然大波。黎巴嫩的一份名叫《帆船》的杂志报道说,美国国家安全顾问麦克米兰乘飞机秘密访问伊朗,美伊双方进行会谈,美方要求伊朗敦促恐怖组织释放被扣押的人质,作为回报,伊朗要求购买一批军事装备。事件曝光后,为争取主动,拉夫桑贾尼发表电视讲话,证实麦克米兰确实来过伊朗,但是伊朗并没上当,只是把他们扣留几天后驱逐出境。这种欲盖弥彰的做法更加激起了人们的关注和好奇,媒体大量跟进此事,事情真相大白于天下。
在美国,里根总统先是矢口否认,在新闻界和国会的步步紧逼下,不得不发表电视讲话,承认为了美国在中东的利益和解救人质,给伊朗送去少量防御性武器,自己给自己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蒙蔽别人最关键的在于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和目的,不能让人发现,更不能让人预见。所以,诈者蒙蔽他人时常玩的把戏便是声东击西。假装瞄准一个目标煞有介事地佯攻一番,其实却暗中瞅准别人不留心的靶子,然后伺机施以致命打击。有时他似乎不经意间流露出自己的心思,实际上是在骗取他人的注意和信赖,目的在于突然发难而出奇制胜。
1968年春天,捷克斯洛伐克掀起了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改革派领导人杜布切克接任捷共中央第一书记,改组了中央主席团和书记处,通过了一个具有改革新思想的《行动纲领》。
捷克斯洛伐克的这一运动不仅激怒了前苏联领导集团,也使东欧各国惶恐不安。可是,当8月3日在捷克斯洛伐克达成的华约六国协议公布之后,人们普遍松了一口气。因为,前苏联在协议中承诺了不对捷克斯洛伐克采取军事行动。一时间,布拉格市民产生了种种乐观情绪。
8月25日夜,一架前苏联民航客机出现在捷克上空,在盘旋了几圈之后,向布拉格机场发出紧急信号,声称飞机发生机械故障,要求紧急降落。机场负责人按国际惯例,同意了它的要求。当飞机在机场跑道停稳后,几十名全副武装的前苏军突击队员冲出舱门,迅速占领了机场塔楼,并指挥随后而来的苏军大型运输机降落。当一辆辆坦克、装甲车从飞机上开下来驶向市区时,人们这才明白前苏联的真正意图。
原来前苏联用了一招缓兵之计,诱使捷克斯洛伐克放松了戒备心理。待到时机成熟之后,又来了个暗夜偷袭,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
在人际交往中,蒙蔽别人并非都是不善,因为有时交际目的过于显露,反而会有碍合作,不利于交际目的实现,这就需要隐蔽交际目的。例如:
某陶瓷厂给酒厂生产包装瓶,原定价为每只两元,在准备签订下年合同时,陶瓷厂考虑到原材料涨价等因素,准备调高酒瓶价格,但又怕酒厂不接受。经过一番谋划,陶瓷厂向酒厂展开了攻势:“由于国家抽紧银根,控制信贷以及其他原因,我厂流动资金严重不足,希望贵厂能预付下年三分之一的货款。否则,生产难以保证,耽误供瓶计划,将给贵厂生产带来影响。”
酒厂当然不愿一下子支付大笔的预付款。经过数次商谈,最后陶瓷厂作出了让步:不支付预付款,只好考虑适当提高酒瓶价格。结果陶瓷厂如愿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