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崔老师,我们家孩子整天跟没带着耳朵似的,跟他说话他装听不见,怎么能让他认真听我说话呢?
崔老师:那你平时和孩子交流多吗?
家长:也交流啊,他以前可不是这样。
崔老师:那你平时是怎么和孩子交流的?能给我举个例子吗?
家长:前几天,他从学校一回来,就跟我说今天上美术课的时候他们班上的一个同学抢了他的油画棒。我就“哦”了一声,然后他接着说,说他又抢了回来,然后那个孩子就又抢了回去,结果被老师看见了,就批评了他几句。
崔老师:孩子跟你说这些话的时候你都认真听了吗?
家长:这点小事还至于认真听?我当时正看电视呢,跟着他搭腔就行了呗。
崔老师:孩子当时是什么反应?
家长:我没注意啊,好像最后说了句“再也不跟你说了”,然启就回屋里去了。这孩子现在什么话都不爱跟我说,也不知道他成天都想什么。
崔老师:可是孩子在和你说话的时候,你不是也没认真听吗?
家长:我确实是在听啊,也没不让他说。
崔老师:你要知道,家长和孩子间的交流是相互的。孩子在和大人说话,尤其是分享他遇到的事情、他的想法时,他很希望能收到家长的回馈,然而家长总是觉得孩子说的话是“孩子话”,难免听的时候人在跟前,心却不知道在哪儿。大人嘴上说在听,可表现得心不在焉,孩子必然会觉得气馁,觉得没意思。但凡孩子产生了一次这种感觉,那他以后还能再说给你听吗?等你以后想让他说的时候,他都不愿意说了。
家长:原来是这么回事!看来是我忽略了。
崔老师:如果孩子在说话的时候,家长能够真正倾听孩子的叙述,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反馈,探寻孩子的想法,提出自己的意见,那么孩子就会很乐意向你表达他们的真实情感和想法。这种积极的做法是一劳永逸的,当孩子觉得家长是愿意听自己说话的,下次不用你问,他就会像竹筒倒豆子一样,有什么都主动跟你讲出来。
家长:我还以为现在的孩子都不爱跟父母说话呢,但是前几天我有个同事说他家孩子什么都跟他说,我才意识到这是个问题。
崔老师:其实父母与子女最有效的沟通应该是建立在一个相互理解、尊重、接纳、平等的基础上的,即我所讲的“平行教育”。孩子和家长的不良沟通,普遍存茌的问题关键点在于:父母觉得孩子“不像个孩子”,而孩子则觉得父母“太像个家长”。聪明的家长做孩子的顾问,对孩子旁敲侧击;愚钝的家长做孩子的主人,让孩子唯命是从。倘若父母能放下身段,在孩子面前降为与他同龄的模样与口气,让孩子觉得你与他是朋友,那孩子就比较容易向你倾诉心声了。
家长:以后确实要注意这个了。
崔老师:在生活当中,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知不觉就摆出一副家长威严,强迫、训斥孩子,孩子反抗,关系僵持不下。曾经有个家长就跟我说过:“崔老师,我也知道要把孩子当朋友一样与其交流,可一急起来,那是真控制不住啊,就想我说什么他就必须得做什么!”这是太典型的“中国式家长”心态——“我是你老子,你不服不行”。后来我跟这位家长说:“以后再发生这种事的时候,不妨先换位思考一下,假设你是儿子,当被要求做某件事以后,想想你会是什么反应,你就能体谅他了。”
我还看过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位母亲,出于担心和爱护,常常在女儿面前唠叨:少与男生来往。有一次,有几个同学前来邀女儿一起去给朋友过生日,竟然遭到了母亲的一顿臭骂,这使女儿受到极大的伤害:她觉得在同学面前很没面子,同学也不愿再跟她来往。她因此怨恨母亲: “你们不让我好过,我也让你们难受。”她向父母喊叫:“我就是要气你们!就是不好好读书!就是要把你们的钱拿去花光!”
家长:我倒是觉得您刚才说的那位家长完全不用那么极端,社交是孩子的正常需要,而且是非常必要的,这样一方面能使孩子生活得更充实快乐,另一方面还能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和独立解浃问题的能力。
崔老师:是的。如果担心孩子在外边玩得太疯,可以心平气和地告诉她:“和朋友玩是可以的,但是要注意时间安排,社交不能没有但也不能占用太多时间,因为你现在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好好跟孩子讲道理相信孩子能理解你,问题也就解决了。
家长:孩子还总是嫌我唠叨。
崔老师:那就别每天都用同样的话语来教育你的孩子,如上课要认真听,不懂一定要问等,这些在孩子耳朵里早就起了老茧的话完全可以不说,用一些孩子比较感兴趣的话来交流,除了学习、考试以外,和孩子说点别的,这样的话你的孩子就更爱和你说话。再有,要求孩子能与自己做到亲密无间的沟通,做家长的还要无条件地信任孩子,做好孩子的榜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的终生榜样。孩子身上的优点、缺点、好习惯、坏习惯基本上来自父母和周围环境的熏陶,所以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要对孩子做到欣赏优点,包容缺点,少说多做,允许孩子走出你的视线,其实有时候,一个大拇指的暗示远比一顿说教有效果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