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1)

胡雪岩那些事儿 作者:杨秋丽


绝对个性的入世

都说伟大人物降生之时,总会有一些异兆。或者是母亲梦见什么龙啊熊啊的,或者一道白光钻入腹中,然后这个幼小的伟大人物,就奉不知道哪路神仙的旨意,开始了设计好的度厄度难之路。但是,翻遍各种研究资料后,我们不得不得出了这个结论:胡雪岩就是那么平平常常地出生了。

道光三年,也就是公元1823年,徽州绩溪县湖里村一户普通农民家里迎来了第三个孩子。这个农民叫胡鹿泉。按照辈分,他给这个新出生的男孩取名胡光墉,字雪岩。看到这里,我们就知道胡鹿泉不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了。因为那个社会虽然有字的人很多,但庄稼人要了没用,也记不住那么多名字,基本上随便取个狗蛋啊、狗剩啊什么的凑合着用。事实上,胡鹿泉的确读过几年书,那年月一个村子里识字的人实在少得可怜,所以他也算是位有文化的乡里名士。胡鹿泉家里有几亩薄田,自耕自足,兼做一些小生意,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要说徽州绩溪县,真不是什么好地方。土地异常贫瘠,秋天收上来的粮食还不如春天种下去的种子数量多。但是,人是不会眼睁睁饿死的。封建社会靠种地为生不假,但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逼得徽州人不得不寻找其他的生存之道。所谓“树挪死,人挪活”,至少得出去干点什么伺候饱五脏庙呀。

有句话叫“土贫地荒,非盗即商”,所以出去可以当强盗,当绿林好汉,“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这么念几句,吃饱没问题,如果运气好,说不定还能飞黄腾达呢,朱元璋那小子,不就是光着脑袋那么从凤阳起来的吗!当然,这是胆大的人干的事情,因为干这营生,刀口舔血,脑袋是系在裤腰带上的。胆小的呢,就要老老实实地出去吃苦受累,务工赚外汇,渐渐做大。

徽州人选择了后者--经商,结果一不小心经营出来个徽州商业帝国来!这点,也只有晋商能够媲美了。如果再看看晋商家乡那些贫瘠的黄土地大风沙,我们也只能把托尔斯泰老先生那句名言改一下来感慨了:“矬人各有各的矬法,但是牛人却是相似的。”

胡雪岩出生的时候,徽州人已经保持外出务工的传统很多年了,其实这个时候再叫“外出务工”也不太合适了,因为经过几代人的打拼,徽州人在外已经很有些势力了!

但是,这些“势力”与胡雪岩无关。胡雪岩出生不久,他父亲就病逝了,留下孤儿寡母,手不能提,肩不能挑,加之生在那“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绩溪,其生活艰辛程度可想而知。

所以,胡雪岩小时候没受过什么教育,主要工作是放牛。这个活不丢人,刘邦、朱元璋都干过。

关于胡雪岩童年的记载很少,大概的说明就是父亲早早去世了,他吃苦耐劳、努力上进、志向远大,并且为人耿直。其实如果我们去看名人传记,特别是家境贫寒的名人的童年经历,就会发现他们都有以上的特点,究其原因,自然是很明白的。

但凡一个人名声鹊起,大都是三四十岁时的事情,在此之前,谁会料到此子能发达呢?谁有工夫把一个小屁孩的童年都记下来呢?更不用说他幼时家贫了。但是等到此君出了名,那就另当别论了。出名者大致都要立传,立传的目的是要名垂青史,估计除了卢梭那种理性的疯子以外,很少有人能将自己童年的窘迫或者糗事说出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