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传还是要立的,童年还是要写的,无米下炊可是要难死巧妇的。可是难不倒我们文人,在文人手里,凡事都是可以杜撰的,而且杜撰是有模式的,考研英语都有模式,写传为何不能有呢?
我们在研究分析之后,还是发现了这么一个真理:普通人各有各的普通,牛人在很多地方都是相似的!具体说来,具有以下几个相同点:
(1)童年丧父,都是母亲一把手拉扯大。关于这点很多人可能不信。很多牛人都是有个完美的家庭的,如果您这样说那就是抬杠了。我不是说那些人不牛,但是相对于某一种类的牛人,准确地说是单亲家庭培养出来的牛人,多数都是父亲早逝,由母亲拉扯大的。比如孔子啊、孟子啊、海瑞啊等很多牛人。这可能跟男性的天生弱点以及母性那独有的光辉有关系。但即使有些能耐住寂寞的父亲把孩子拉扯大,也少有成为牛人的。比如郭靖跟着母亲过,成了大侠,杨康跟着“父亲”过,最后没出息。具体深入的讨论,此处就不多展开了。我们只能粗略地得出结论:母亲可以既当爹又当娘,而且可以当得很好;父亲却不行。
(2)单亲家庭出来的牛人都是母慈子孝、家教极严类型的。这样的家庭背景培养出来的牛人往往最能立得久远。即使出现什么问题了,“老妇还可以唾其面”。
(3)“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教育理念。伟大的母亲即使再累再辛苦,也会让孩子接受孔孟之道。必要的时候会牺牲自己的劳动成果,比如孟母,先是三迁,然后是“子不学,断机杼”。
(4)牛人成名之后就其童年包括幼年的吃苦的事情,屁大的事都会被翻出来,并且会作为千古学习的榜样。没成名的就算了,即使自己雇人记载了,也不会有人看。但是往往多数牛人小的时候饭都吃不起,所以有的时候不得不杜撰一下。
总之,名人传记的童年生活基本都是胡雪岩这个样子啦!如果需要什么解释的话,就再次记住“牛人总是相似的”这句话吧。
但是,关于胡雪岩的童年生活,倒确实有一件事情不是杜撰的,因为胡雪岩在回忆母亲的时候,多次提到过这件让他终生记忆的事情。
由于家境贫寒,胡雪岩在家没上过学,后来的墨水都是当学徒的时候喝的。但是胡雪岩的母亲是极开明的,而且她虔诚向佛,她经常向幼小的胡雪岩讲一个骑白龙上天的故事:绩溪北面30公里有一座大獒山,山前有一潭名叫白龙潭,很久以前有一位姓刘的老叟隐居于此,吃斋念佛,终有一天乘潭中白龙飞天而去。胡母经常用这个故事鼓励自己的儿子:“一个人只要诚心诚意,努力向上,总有骑上白龙的一天。”
“努力向上,飞龙在天”就这样深深印在胡雪岩的脑海里了,有志向,有努力,飞龙在天就不是梦想!
更别忘了,徽州绩溪县,尽管土地贫瘠,倒也算是山清水秀,自然环境优美。一条登源河由东向西绕村而过。历史上这里文风鼎盛,名人辈出。像民国时期着名的胡适先生,明季三尚书,还有当今的胡主席,都是出生于此。
■ 跟10岁的孩子说:我们全家靠你了
安徽绩溪胡里村胡家有一条家训:读书做生意可以,但是不能为官。所以,胡雪岩的父亲没有走读书求官的道路,同样也不希望胡雪岩当官。我们无法说这种家训是好是坏,因为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不必追究,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我们只要予以尊重和包容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