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祸福相依谁人知(1)

胡雪岩那些事儿 作者:杨秋丽


宝刀送英雄,白银助有龄

由于家贫,胡雪岩上不起学,因为那时候没有义务教育,更不要说什么免费。但是,胡雪岩知道,没有知识和文化,就算你家财万贯也会低人一等,而且就自己这种一穷二白的人来说,没有知识就不可能实现家财万贯的梦想。所以,在阜康当学徒的时候,没事他就缠着账房教他认字,回去用功地学。

成了阜康的正式职员后,有了工资,他并没有去喝花酒蹦迪唱KTV,他想获取知识,但是那时候课外辅导这个行业还没有兴起,新东方之类的学习短期教育培训班也没有人开,那时只有两个地方可以长知识,一个是酒馆,另一个是茶肆,因为这些地方有单田芳先生的祖师爷--说书的。

说书人全靠一张嘴,楚汉争霸的刀光剑影、三国争雄的权谋算计、岳飞抗金、戚继光抗倭的故事,都是胡雪岩增长历史知识和文化阅历的好画卷。他也渴望像书中所说的那样,在风起云涌的时代,在乱世出英雄的年代干一番大事业。此时他也许还没有料到,洪秀全在广西已经蠢蠢欲动了,风起云涌的乱世将要到了,清王朝紫禁城的上空已经布满了阴霾。

其实,除了听书长知识外,他到酒馆茶肆还有另一个目的。因为这两个地方来来往往的人太多了,有人,就有消息,在没有报纸网络的年代,这里就是获取消息最快捷的渠道,当然消息有真有假,有严肃有绯闻,全凭自己鉴别。并且,在酒馆茶肆能结识几个人、稳定几个关系也是“跑街”的人必须要会做的。

有一天晌午,胡雪岩就在茶肆里结识了影响他一生的人--王有龄。

这天晌午,胡雪岩收回了一笔差点成为烂账的款子,心情很是高兴,他兜里揣着那500两银子,去了常去的茶肆,要了一壶茶,自斟自饮很是惬意,就等着说书的开场了。大家知道,这个时候是导演们最喜欢利用的时刻。不过,胡雪岩没有被小偷扒窃,而是主动把钱送出去的。是的,跟读者导演想的一样,他遇到了一个人。且说这时,对面有人冲他作揖,很客气地问是否可以共用一桌。

胡雪岩当即点头,顺便用眼打量了这人几眼,这已经是他的职业习惯,因为长时间盯着人看是不礼貌的,而他瞄几眼就能知道这个人的大致情况。这就需要不断地接触人、判断人,这点胡雪岩已经是个老手了。

这人与胡雪岩年龄相仿,但是憔悴之色似乎要从脸上溢出来一般,可见最近是非常的烦心不顺,但是眉毛直挺,狼狈之色掩盖不住的是气宇轩昂,绝非凡夫俗子。见此情况,胡雪岩便上前攀谈起来。

原来此人姓王名有龄,福建侯官人,是个秀才。胡雪岩心想果然不错,此人看上去就非一般的乡野村夫,原来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呀!但是看来现在王有龄的境况有点落魄,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碍于两人刚刚认识,所以胡雪岩也不好意思去问。两人无话可谈,恰巧说书的也开场了,于是两人凝神听书。

趁着他们听书的工夫,我们来进行一下基础知识普及,把清朝的科举考试制度跟大家简单地说一下,不然估计很多人就会犯疑,王有龄的“秀才”到底在科举制度中处于个什么地位呀?怎么样才能做官呀?

清朝的科举考试,其正式考试分四级进行,即: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院试,是正式科举考试的最低一级考试,取中者为“生员”,也就是俗称的“秀才”。虽然“秀才”是最低一级的考试录取者,但是千万别把它看低了,因为它是进入下一级考试“乡试”的资格凭证,有了这个凭证,秀才遇见县官可以不下跪、免差役、免赋税,跟平头老百姓已经有很大区别了。考取了秀才之后,应试者便有参加乡试的机会,乡试得中者,头名称解元,其他为举人,也就是所谓的中举,范进那家伙就是考了N年后终于考过了这第二关,高兴得疯掉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