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试之后呢,便有会试,头名为会元,其余为贡士。会试之后就是最高一级的殿试,皇帝亲自主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就是传说中的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我们从一个侧面也能看出古代科举考试的难度有多大,因为它是全国性的竞争,科举考试更不会考虑各省的情况,去另外划出几道分数线。全国只有一个状元,而不是每个省有一个,而且只考语文一门,不分什么文科理科。
好了,我们大体了解了一下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不能多写,不然有凑数赚稿费之嫌,而茶肆的说书先生的第一场也基本说完了,我们再回到胡雪岩这边来。
此时,王有龄起身告辞,并嘱咐店小二,胡雪岩的茶钱由他来付。胡雪岩心中一动,觉得此人虽然落魄,但是一言一行不失名士风范,而礼数规矩也是做得漂亮。于是,胡雪岩拉住王有龄的手,说道:“兄台正是有为之士,应该南窗温书,求个功名才是,何以满脸郁郁之色?如若不嫌弃,也说与小弟听听,虽说是萍水相逢,多一个人总是多一个主意。”
胡雪岩这话说得极谦逊,也极诚恳朴素,王有龄心中一热,便将一段心事直言不讳地说与这位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听。
“先父在时,替我捐过官。”王有龄说。胡雪岩最机警,他一看王有龄的神情肃穆,不像是假的,忙道:“失敬,失敬,原来是王老爷!”
王有龄苦笑道:“说实话,我捐官,本来就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而且我现在又沦落至此,没有半点补实的希望,还有什么资格称老爷!”
说到捐官、补实这些个名词,可能大家还不了解,向大家介绍一下。
所谓的“捐官”,就是去买个官做。我们平时所说的“卖官鬻爵”,那是从官府的角度来讲的。我们现在一般把“卖官鬻爵”当做贬义词,看做是一个朝代*的象征,但事实上,在古代,“卖官鬻爵”是作为一种制度而存在的。
史书记载,“秦得天下,始令民纳粟,赐以爵之”,此时只有“鬻爵”。官位和爵位是不同的,有爵位未必有官位。秦国以耕战立国,凭军功累升爵位,现在秦一统天下了,没有仗可打了,所以大秦帝国的头头们就想出此妙计来保证人们的进取心,同时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实在是一石二鸟的好计谋。
一百多年后,大汉国出了个威武的皇帝刘小猪,也就是汉武帝刘彻,他的小名叫彘,也就是猪的意思。当时北方的匈奴很喜欢勒索大汉国,这刘小猪不像他老子一样是个软柿子,从来都是他欺负别人,由不得别人敲诈勒索他,于是天天嚷着把匈奴帝国主义打回老家去。可是在朝廷大臣开会时发表一篇热血沸腾的“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演讲容易,可真要做起来可要花钱啊,并且是花大钱。为了筹措军费,刘小猪把他老子和爷爷辛辛苦苦几十年攒在国库的钱都给花光了还是不够,于是就想到了“卖官鬻爵”的好办法。注意,此时不仅仅“鬻爵”,还开始“卖官”了。至此,“卖官鬻爵”才合二为一,同时这“卖官鬻爵”也开始被世人诟骂。
大清国的卖官之风最盛,捐纳制度在大清国是一个很重要的制度,它和科举制度互相补充,一部分人通过科举考试做官,一部分人通过捐纳制度做官。对买官的人无任何限制,地主、商贾且不必说,连流氓、盗贼等也无一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