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中期,经过康乾盛世,白银价格略微降了一些。但由于乾隆皇帝的败家、和珅的贪污,道光年间的银两购买价值已经稍高于明朝中期。一两银子也在800元左右,500两银子应该是在40万元左右。
说到这里,王有龄的手早就松开了。稍微冷静一下后,王有龄觉得自己太过失态,尴尬地笑了一下,看了一下胡雪岩那真诚而坦然的态度,索性把心一横,说道:“大恩不言谢,既然如此我就不矜持了,这钱我收下,来日捐得一官半职,再来报答兄台大恩。”此时,王有龄才想起,刚才只顾倒苦水,现在又激动过度,连对方的名字都不知道。
“兄台尊姓大名?”
“在下姓胡名光墉,字雪岩。”
“雪岩,在下字雪轩!”
两人相视而笑,一切尽在这一笑里面,一辈子的友谊也在里面了。
这就是胡雪岩人生中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我们可以设想一个现在场景来对比着看,如果我们在一个面馆里看到一个人,他窘迫地吃着小碗刀削面,只是因为他很有气度很帅并且通过了北京公务员的初试,只是没有钱打点上下,不富裕的你会毫不犹豫地把40万元公款给他,然后让他消失在茫茫人海中吗?现在谁这么做肯定是疯了!
但是胡雪岩就是这么做的,我们不禁要向往地问,他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呀,他有着什么样的魄力与勇气呀!
当然,现在很多人考证说,胡雪岩根本没有赞助过500两银子给王有龄。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倒是希望确有此事,不管有没有,后来胡王两人合手在官商两道通吃是不争的事实,他们的关系如此之深,恐怕只有胡雪岩对王有龄的巴结还远远不够吧。因为巴结的友情长不了,相互利用的友情也长不了。
和王有龄别过之后,胡雪岩满腔的豪情也渐渐冷却了下来,开始考虑他目前的处境,虽然500两银子对于阜康钱庄来说算不得什么,但是,胡雪岩确确实实是违反了钱庄的规矩,私自挪用了钱庄的款项,而且还款的日子遥遥无期,面对待自己如同亲父亲般的于老板,胡雪岩将何去何从呢?
■ 俺错了!俺承担!俺辞职!
其实胡雪岩在决定帮助王有龄的那一刻,他已经知道,阜康钱庄是不能再待了。即使于老板顾念情分把他留下,胡雪岩也决定走掉,因为法外施恩,此例一开,威仪不存,以后再发生类似的事情,于老板就很难服人了。而且即使留下,自己在钱庄的地位也会很尴尬,如今之计,只有自行求去。俗话讲“退一步海阔天空”,给别人留下余地,自己以后才会有余地。这就是聪明人的做法。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胡雪岩是走对了,后来于老板不计前嫌又将他招回,并最终将整个钱庄托付给他,都是这个余地下发生的,否则,一切难说。
当时胡雪岩并没有想那么多,只是想到自己非走不可这一层。不过有了这一个念头,胡雪岩倒没有顾虑了,就急匆匆地赶回了阜康钱庄。
回到钱庄已经是晚上8点多了,胡雪岩直接就奔于老板的卧房而去,因为他知道现在于老板肯定没有睡觉。为什么呢?因为每次胡雪岩收款回来,只要不是太晚,就会找于老板汇报一下情况,于老板也会等着他,这么多年来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了。于老板自己只有一个远嫁的女儿,年纪一大,身边倒有些冷清,而胡雪岩聪明伶俐、老成稳重,深得于老板的赏识,于老板早就有意把钱庄交给他打理,胡雪岩当然体会到于老板对他的好,所以也是诚心实意地为于老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