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白米数量巨大,陆运太费劲,所以只能通过水运,而清朝实行闭关政策,所以海运也是禁止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通过京杭大运河的水路运输,也就是所谓的漕运。
清朝设有专门的漕运使管理整条运河的运输任务,而沿运河各省筹集漕米的协调任务,自然而然就落在了藩司的头上。
浙江是运河的起点省,也是*之地,藩司椿寿监管漕运,油水肯定是巨额的。
读清史,特别是晚清史,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比如官吏任命,晚清的时候,满族官员颟顸无能,根本不堪大用,朝廷只能将要职交给汉人;但是江山是满族人的,这个慈禧等人当然有数,所以除了将核心大权握在满族人手里之外,还有两点是必须要做的:一是分裂汉族大臣,人为制造不团结,比如李鸿章和左宗棠的斗争等,让汉人只能为满族人服务;二是安抚满族官员,既然他们不堪大用,那就给他们无碍大局但是又有油水的职位去做。
椿寿当上浙江的财政厅厅长,朝廷的用意就是如此。筹粮筹款,在和平年代是可急可缓的事情,即使无能,也无所谓的。
但是,如果我们将历史再往后翻10年,到太平天国肆虐的时候,你再看各省的藩司,几乎没有一个满族人了。因为战争年代,藩司筹饷银,任务何其艰巨,朝廷绝对不会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的。
我们接着说这位椿寿大人,他身在肥缺上,贪污巨多,但是面对精明小人黄省长还是一毛不拔,那离倒霉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其实,到椿寿的年代,京杭大运河早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繁荣,这倒不是因为沿岸经济有多大的衰退,而是要怪黄河。
怪黄河?对!黄河每隔个几十几百年就大决口一次,每次都泛滥千里、淤塞无数。我们这条母亲河多次夺淮河入海,大量淤泥直接灌到了大运河之中,日积月累,大运河越来越窄、越来越浅,自然漕运质量就大为下降。
到道光年间,发生多起漕运延误之事,朝廷终于下决心改变这种局面了。
当时有两种意见:一种提议花大力气和金钱彻底整修大运河,另一种建议索性把大运河抛弃了,直接用海运。
若在以前,海运是连提都不敢提的,但是鸦片战争让很多人清醒了起来,大胆建议道光皇帝革新。
保守的道光皇帝居然同意了,决定试用海运,当然漕运并不停止,也就是两者并行。也许有人说,嘿!谁说道光皇帝顽固,这不挺开明的嘛?
那我告诉诸位一个内部消息,道光皇帝是清朝皇帝中最简朴的,或者可以说是到了抠门的地步。他龙袍破了,舍不得扔,打个补丁照样穿。这么抠门的一个皇帝,面对鸦片战争后捉襟见肘的户部,要他拿出一大笔钱来彻底整修大运河,还不如杀了他呢!
海运不用花钱,那就试试吧。
谁来作这个试验呢?此人叫陶澍,官至两江总督,也就是江苏、江西和安徽三省合一的省委书记。这个人,也许您不怎么熟悉,但是他的亲家您肯定熟,就是左宗棠。
有时候,我们读历史书,就能发现,牛人和牛人之间,转不了几个关系就联系在一起了。张爱玲和李鸿章是亲戚,冯巩和冯国璋是亲戚,王菲和王宠惠是亲戚……
我们不瞎感慨了,接着说漕运和海运吧。
这个陶澍还真是能干,他在上海设立“海运总局”,亲自雇“沙船”一千艘,海船几十艘,只用了两次,就将150多万石米运到了天津。相比于漕运,海运省时省钱,米质几乎没有任何损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