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一面谈湖州的情形,一面很自然地观察店里的情况,接待顾客也还客气,兑换银钱的生意也还不少,所以对刘庆生觉得还比较满意。
“账上应该结存的现银还有多少?”胡雪岩问道。
“还有75000两银子。”刘庆生翻了翻总账,说道。
“明天有提的吗?”
“明天没有要付的。”
“那好!”胡雪岩说,“我提7万两银子,只要用一天。”说着拿笔写了一张提银7万两的条子,递了过去。
胡雪岩是要试探一下,刘庆生的账目与结存是不是相符。
等刘庆生毫无迟疑地开了保险箱,点齐7万两的客票送到他手里的时候,胡雪岩完全放心了。
刘庆生的这番表现让胡雪岩非常满意,以后就放心地让刘庆生处理起阜康钱庄的业务了。
■ 别人不愿意认购官票,我愿意
阜康钱庄虽然得到了湖州府代理公库的美差,但是它现在还只是杭州的一个小钱庄,说话没有什么分量,也并没有什么名气,特别是在外地,大部分的人根本就没有听说过阜康钱庄。商场上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做“先做名气后赚钱”。因此,胡雪岩更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把它的名气做出来。驰骋商场,名气其实就是一种无形的资产,一笔无形的本钱。一个商号有了名气,客户会不远千里慕名而来,而只要有了名气,就能真正树立起自己的形象。形象树立了,生意也就好做了,银子也自然来了。
为了对付太平军,筹措军费粮饷,大清国的财政部要发行纸钞,那个时候叫官票。大清国是银本位制,全国流通的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可是太平军占了江南的富庶地区,大清国的财政现在已经非常拮据,不得不通过发行这种纸钞来弥补赤字。这种官票是一种可以上市流通的银票,可以兑换现银,也可以代替制钱“行用”--用它抵交应按成缴纳的地丁钱粮和一切苛捐杂税,因为是户部所发行,所以称之为“户部官票”。
当时发行的官票要先有钱庄或者票号认购。认购户部官票无疑要担风险,户部发行的这种官票根本就没有保证金。虽然官票上明文写有“愿将官票兑换现银者,与银一律”的字样,但如果官票发行太多太滥而现银不足,以票兑银就将是一句空话。特别是在战乱的时代,官票的价值很难得到保证。想一下南京国民政府末期的超级通货膨胀吧,那就是滥发纸币的后果。所以,阜康钱庄的新“档手”,也就是阜康的新经理刘庆生在与胡雪岩商量认购官票事宜的时候,也认为将来官票一定不值钱,并不想认购官票。
但胡雪岩却不这样看。在胡雪岩看来,一桩生意能不能做,关键是生意人自己的眼光,生意做得越大,眼光越要放长远。乱世之中生意确实越来越难做了,不过越是难做,越有机会。就拿眼下认购官票来说,如果朝廷章程定得不完善,滥发起来,它的价值当然会大打折扣。但即使是这样,也要认购,而且还要主动认购,要认购得有气魄。这里有两个原因;
第-,这是在帮朝廷的忙。只要是帮朝廷打胜仗的生意,哪怕亏本,也都要做。短期看这是亏本,长远看却不是亏本,而是放了资本下去,放下去资本自然是要收回的。只要官军打了胜仗,时世一太平,百业待兴,什么生意都可以做。那个时候,也就可以收回先前投下去的资本了。自己为朝廷帮过忙、出过力,朝廷自然会给予回报,处处提供做生意的方便,哪里还有不能发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