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二让“中国制造”成为人人信任的“中国品质”
如果你有机会去欧美国家的超市逛逛,你会发现十之八九的商品上贴着“Madeinchina”的标签,中国制造,已让中国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但是,曾几何时,中国商品又成了“廉价低质、粗制滥造”的代名词。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的转变,欧美人已经越来越离不开“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了,即使挂着欧美著名商标的一些世界顶级奢侈品,仔细看看也会发现是在中国制造的。而今,中国不仅可以生产高档的衣服、鞋、包、家具、家电等等销往欧美,还可以向他们返销中国大陆生产的电脑、汽车等高科技产品,以及挂着中国商标、“中国制造”的优质现代化巨轮。中国经济已经开始从“数量经济”向“质量经济”转型。如何才能让“中国制造”成为全世界人人信任的“中国品质”,你可以从杨钢博士所著的《质与量的战争》一书中去探寻答案。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
陈军
自序
今天,所有的管理者都面临着同样的“质量问题”--无论你是政府官员或公务员、医院院长或科室主任、大学校长或院系主任,还是科研机构的负责人、电台电视台的负责人、会计师律师事务所的负责人,甚至公园和博物馆的负责人,作为管理者,你都必须要去思考如何提升我们的工作质量、组织管理质量以及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的问题。无论你是否了解质量,是否愿意理解质量,它都时时刻刻影响着你的言行和思维,尤其是你的重大决策!
管理无处不在,但管理的质量才是关键。毕竟,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由“数量经济”向“质量经济”跨越的阶段,迫切地需要正确的概念、适宜的方法和工具,以及卓有成效的行动。这必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甚至是全球经济与政治力量发展的战略格局。历史上尚无这么多人在思考与实践着质量,也似乎表明所谓的“质量世纪”并非虚构。
这些对于我们唱着“东方红”和“红星照我去战斗”而成长,又听着“春天的故事”和“走进新时代”而成熟的这代人,在经过近30年的学习与工作的历练之后,已经把它们视为理所应当之事。或像孙中山先生所说的:“世界大势,浩浩荡荡,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会如此憎恨各类“汉奸”、“伪君子”和“江湖骗子”。我们可以在黎明前的黑暗忍辱负重,但我们不能再容忍那些卖假药的、走江湖的摇身变为“管理大师”,用“时尚催眠术”和“精神按摩术”贩卖各类知识垃圾,制造伪科学,甚至愚民的文化鸦片!
因此,本书的写作目的之一就是提供“有用的”和“可信赖的”质量原则和方法,从而帮助读者辨别是非、正本清源,走出质量的误区。
然而,好学的国人又是如此的性急,甚至可以说是“急功近利”,这就往往很容易导致下列几种现象:要么浅尝辄止,像狗熊掰棒子一般;要么望文生义,自以为是,不断重演古人“学三识万”的“喜剧”;亦或是视而不见,我行我素,一旦遇事,急则抱佛,或从头开始……
面对许多优秀的企业和管理者们患上“后现代主义”以肤浅和虚无自居的毛病这一现状;面对互联网上信息爆炸的烟雾,良莠不辨、无所适从,难以取舍的境况,有的企业或单位在管理会议上“百家争鸣”,莫衷一是,最后的结果却是管理上的偏差和迷思,甚至出现所谓“执行力问题”。所以,如何拨乱反正、返璞归真,回到正确的方向和轨道上来,成为本书写作的第二个目的。
本书的第三个写作目的则是帮助读者摒弃两种极端的、错误的观点--其一,认为西方的理论号不了中国的脉,所谓管理无定势;其二,认为中国人的DNA里天生就缺失日本人和德国人的那种质量基因。从而走出一条融合与创新的道路。
显然,这是两个重大的迷思或课题:前者仿佛可以看到洋务运动时期“中体西用”亦或“全盘西化”的大论战,后者则依稀可见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的影子。历史似乎又回到了原点,我们必须直面它,重新结构并构建它。虽然没有人会不自量力地拿出什么解决方案,但我起码可以借此表明自己的态度:只要基于西方的科学架构,引领出中国人智慧的源泉活水,再经过思想家李泽厚所谓“转化性创造”的功夫,必将能为人类做出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