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推荐序二(2)

质与量的战争 作者:杨钢


为此,我专门怀着一颗“朝圣的心”前往两个历史圣地--井冈山和奥兰多进行了一次内心的探索之旅。细细地品味着毛委员、朱总司令吃过的红米饭和南瓜汤,静静地凝望着克劳士比故居前幽蓝而深邃的维多利亚湖,我似乎透过两次“革命”--“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读懂了“质量”的意义,同样,通过“质量”这个放大镜,让我置身风云变幻的美国总统大选中也能够预测出主张“变革”的奥巴马必将战胜希拉里和麦凯恩。当然,此次“朝圣之旅”也为本书的写作定下了基调。

本书原本在2008年就应该面市,但因为刚刚过去的时光太波澜壮阔、太不平凡了,我的心情一直无法平静下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无论是在美国和非洲的所思所想,还是面对悲壮的汶川地震,辉煌的北京奥运,豪迈的神七飞天和壮美的国庆阅兵,以及令人不寒而栗的三聚氰胺,来势汹猛的华尔街金融海啸和全球肆虐的甲流,我都无语,唯有内省和行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上天似乎在冥冥中有意把百年的历程浓缩成一年、两年,或者几年来磨练中国,让我们深切地体验了上天入地般的大喜大悲和凤凰涅槃的浴火重生!

对我个人来说,过了不惑之年,许多过去感到“头痛”的事情渐渐看得清楚了,许多“日用而不知”的事情也慢慢地开始想明白了。20多年前在北大聆听梁漱冥老先生和杜维明老师讲“儒学”,陈鼓应老师讲“老庄”,以及熊伟老师和张世英老师讲“西学”,内心一直痴迷于“中西文化比较”的课题,即使后来下海、闯荡海外,也没有忘记于现实的细微冲突中去发现和解析其背后的文化现象,这已然成为了我的习惯。

从事质量工作十几年来,我也没有忘记使用“呈现本质”的剥洋葱式的思维,一直在思考源于美国文化的“零缺陷管理”如何在为中国输入新鲜血液的同时又不会出现排异现象;当年输入到德国时发生了什么事情,输入到东洋日本之后又产生了哪些后果;同时,我也始终在教学与咨询的过程中,跟踪观察与解析它在不同企业类型和文化氛围里所遇到的情景,尤其是人们对它的各种不同的反应和丰富多彩的解释……这些,都在丰满着我的心得,完善着我的视角,充实着我的生活。

子曰:“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我并无构建某种“体系”或“系统工程”的冲动与野心,只不过是经过了这么多年所谓“中西文化”的思考、探究与实践之后,私下以为找到了“质量”这个融合东西思想、创新管理技法的突破点--它既是市场、客户和盈利能力的呐喊和呼唤,又与敏感的“意识形态”之纷争无涉,可以彼此相拥而坐,无边界地交流与沟通;同时,它还是全球经济大萧条之灰色背景下的一抹鲜红,喻示着暴风雨过后天上的那道绚烂的彩虹。

我很认同朱兰大师在《质量史》中的那个著名的推断--20世纪(生产力时代)最大的管理贡献是“财务”,21世纪作为“质量世纪”,在管理上的成果必定是“质量”!

但是,我还要补充一点,那就是:当年朱大师是期望美国来担此重任的,可让他老人家失望的是,历史却选择了中国。这绝不是狭隘的“民粹主义”式的愤青腔调,而是有着切切实实地发生着、经历着的现实基础的。我以为,无论是谁,如果不能发现这一点,不能正视这种趋势,必将会因为有悖于时代的召唤,而错失生发的良机,更会因逆于历史进化的轨迹,而失去主导世界并支撑中华“和平崛起”的理论武器与话语权。

因此,揭露“质”与“量”的“真实谎言”,透视“品质”的真相,展示“质”与“量”的博弈,不仅仅是本书的主题,也是关乎“中国品质”未来的大问题,更是一场决定“中国制造”命运的大决战。

为此,我带领着克劳士比中国学院在前一个十年以“传道与启蒙”为己任,不遗余力且满怀激情地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万里河山;而在下一个十年,我们将会更加全力以赴,以“全球质量竞争力的实践专家”的战略定位,与各类中外优秀的企业、组织紧密合作,以中国革命的成功实践为样板,用全球的视野、历史的立场和现实的态度,去探索与发现一条新版的“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且具有普世价值的质量竞争力大道。

一个伟大民族崛起的背后,不能没有一个伟大的理论基础,同样,缺少伟大的“中国品质”思想和方法的中国产品必定无法支撑起这个伟大国家的品牌形象!在此,我要向所有优秀的企业高管和“质量人”呼吁--中国品质时代的序幕已经拉开!就像当年美国人教日本人质量管理,而后来美国却反过来向日本人学质量管理一样,今天我们向世界学质量管理,必定有一天,全世界也会向我们学质量管理。这正是需要我们上下同心、携手同行的行动方向!

我真诚希望本书能够聚集那些怀抱着复兴“中国品质”之志的同道们,呼唤那些正在踏踏实实地从事着品质工作以及正在默默地为品质事业呕心沥血的同仁们,让我们在有生之年以对人类有所贡献为期许,通过持续地实践、创造和尝试,勇敢地扛起“中国品质”这面大旗!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和同事们,更要感谢那些与克劳士比携手合作的各类组织中的领导和管理者们,感谢你们所给予的精神上的支持和实践中的帮助,我将继续带领着克劳士比学院为拯救中国品质而不断前进、不断探索!

杨钢

fm@chinacrosby.com

2010年1月13日于北京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