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如何摆脱中国制造的窘境?

质与量的战争 作者:杨钢


如何摆脱中国制造的窘境?

一个变革,就像一扇窗口。通过变革的窗口,我们不禁要问:“这能否变成机遇?这一新事物是真正的变革,还只是一时的潮流?”……如果你从一开始便将变革看作是威胁,你就永远不会有任何创新。

--彼得·德鲁克

管理的基本工作就是创建“有用的”和“可信赖的”组织,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用一些缺乏定义的大写字母进行组合,以逃避实际的繁重工作上,以及忙于使用技术方法去解决他们也不明白的“质量问题”。

--菲利普·克劳士比

历史走到今天,人们突然发现全球居然都不会制造了!于是,巨大的机遇摆在了“中国制造”的面前。好莱坞甚至用风靡全球的灾难片《2012》来预示“中国制造拯救地球”的情景,在影片结尾部分,代理指挥官看到如期完工的巨型方舟,惊叹道:“选择中国没错,交给其他国家不可能完成啊!”

是啊,历史把“质量复兴”的重任给了中国。然而,我们自己却要扪心自问:“面对机遇,我们准备好了吗?”

答案并不乐观,因为我们的确还没有准备好,不是物质上的,主要是精神上和理论上的。无论是政府主管部门,大中型企业,还是从事实践和研究的个人,我们似乎都一时无法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眩晕中清醒过来,更无法找到并适应“做老大”的感觉,基本上是处在被动反应和摇摆不定之中的。这也在一定程度折射出“中国制造”所处的窘境。

“中国制造”的蜕变

············································

奥运与“中国品质”的盛宴

如今,“中国制造”越来越彰显出其独有的魔力。2009年的金秋十月,俄罗斯总理普京来到北京,邀请中国帮助他们发展高速铁路。十一月,古老而现代的北京城以大雪过后的湛蓝天空迎接提出“向中国学习”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及其白宫要员们,他们也诚心地邀请中国帮助美国建设“更坚强的智能电网”。对于这些,稍具历史感的人都不免会感叹--这的确是一种象征,历史正在发生大逆转,开始颠倒过来了啊!

我们再看几个“中国制造”的标志性“产品”--神舟飞船、北京奥运、国庆阅兵。世人基本上已经开始对“中国制造”的形象产生逆转,因为他们在这些产品的背后,感受到了一种民族精神、一种品质的力量。更加奇妙的是,他们发现,保证“神七”品质的是“零缺陷”,支撑奥运品质的是“万无一失”,而保障大阅兵品质的则是“零偏差”,于是,人们一下子开始把关注的眼光聚焦在“零缺陷管理”上了!

在这里,我想谈谈那一场让世界叹为观止的北京奥运。透过我们办公室的玻璃窗,时时都可以看到国家体育馆--鸟巢,从建设中的到使用中的,姿态和色彩各不相同。因此,常常可以听到办公室的同仁们发出那一声声或羡慕,或自豪的赞叹之声,更使大家平添了一种责任,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说:“每天坐看窗外的鸟巢,不如起来为奥运'中国品质'加油!”于是,这句话就作为提醒出现在学院的网站上。

随着8888“中国幸运日”拉开了“奥运Party”的大幕,中国送给了世界一个大大的惊喜和震撼--恢宏壮观的开幕式,让世界更加深刻而直观地认识了有着悠久历史和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一个个不断被打破继而重新创造的世界纪录,让人们惊叹于中国北京的神奇魅力与魔力。当看到我们的奥运健儿一次次地站在最高的领奖台上,听着国歌一遍遍地奏响,国旗一次次地升起,内心升腾起来的,是无限的自豪与振奋。

世界给了中国“十五天”,而中国献给世界的却是“五千年”,让人们尽情享受着奥运带来的快乐的同时,享受着华夏古国的文明与现代,享受着由“中国制造”的北京奥运的品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