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湔裙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飞絮飞花,都在何处?厚厚的冰雪摧残着柳树。一树稀疏的枝条在清晨时分显得愈加清寒。她喜欢和明月相伴,尽管身心憔悴,却可以相互关心。
在繁茂的柳树落尽了柳叶,只剩下干枯的枝条后,我更想起了眉毛如柳叶般的亡妻。想要重续和妻子在一起的时光的好梦却是不可能实现了。她紧锁的双眉之间凝聚着那么多憾恨,任是西风也吹不散。
纳兰这首吟咏寒柳的作品,同时也是一首悼亡之作。自从琴瑟和谐的妻子卢氏死后,纳兰从未停止过对亡妻的怀念,在纳兰眼中,天涯踪迹,都遍布着妻子的影子。这首词便是作者以眼前寒柳,映照出自己的萧瑟心境写下的。《北齐书·窦泰传》载:“窦泰,字世宁,大安捍殊人也。
初,泰母期而不产,大惧。有巫日:‘渡河湔裙,产子必易。,泰母从之,俄而生泰。”窦泰的母亲到了产期却没有生下孩子,非常害怕,于是听从巫师的建议,到河中让流水打湿裙子,很快便生下了窦泰。纳兰用“湔裙梦断”之语,则是喻指自己的爱妻正是因为产子而死,如今好梦已断,只能黛蛾长敛,风吹不展。
选择以柳来寄托自己深挚的感情,是中国古典文化积淀下来的传统,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柳,谐音为“留”;柳丝之“丝”,谐音为“思”;柳絮之“絮”,谐音为“绪”,发音的特点让柳与送别之景,思念爱侣、思念家乡之情从一开始就结下了天然联系。柳之自然景观被附加上古典文化传统,也成了古典传统中特有的人文景观之一。
早在《诗经。采薇》中,便有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句子,“浮云玉叶君不知,思君惜去柳依依”;“含露桃花开未飞,临风杨柳自依依”,无论是萧子显,还是隋炀帝杨广的诗句,都写出了柳条妩媚绵长,随风飘动,在送别的堤岸上,似乎要牵住离人衣襟的意态。这样的姿态,和她似“留”的发音,真是如出一辙。
提起隋炀帝这位历史上著名的暴君,这位弑父杀兄、让国家二世而亡却颇具文学才华的皇帝,倒不得不说说他和柳的“渊源”。隋炀帝生平最爱柳树,相传他曾下令把自己尊贵的姓氏赐给这样一种树,于是柳便成了唯一拥有帝王之姓的植物。古典诗词戏曲中每每提到“杨柳”,往往不是杨树和柳树的并称,而是特指柳树。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这首著名的《闺怨》诗便描写了闺中的女子见到柳而起“思”(丝),后悔当初容让丈夫远去追逐功名,留下自己一个人独守空闺的心理。
在送别之时,中国传统文化中更有“折柳相送”的习俗,诚如南朝文人顾野王在《芳树》中所言,“幽幽桂叶落,驰道柳条长。折荣疑路远,用表莫相忘。”而诗人江总的句子则显得更为无奈:“春心自浩荡,春树聊攀折。共此依依情,无奈年年别。”
(《折杨柳》)在离人相送之际,无须多言,默默地折下一枝柳条,这浓浓的情意便足以心领神会了。
“垂柳无人临古渡,娟娟独立寒塘路。”明末清初的民族英雄陈子龙在其咏柳诗句中,以柳来喻指自己的平生知己和挚爱柳如是。柳如是是有名的传奇女子,寄于柳姓,正是表达了她对自我的认同。她自幼流落风尘,在和陈子龙的短暂遇合中,相知相惜,萌发深挚爱情,继而同居之后,很快便被陈子龙的家人拆散。这段爱情的失落给了她很大的打击,在她的诗词中,也有以《寒柳》为题的作品,寄寓了自己的凄凉身世:“更吹起、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金明池。寒柳》)柳,以其独特的姿态风致和人文内涵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树中之冠。在她婀娜的姿态里,蕴涵了无尽的思(丝)绪(絮),有着帝王对之的钟情和离人对其的偏爱。在黄昏的渡口,攀折一枝柳条,在这折柳的姿势里,蕴涵着浓得化不开的情意,蕴涵着恋恋不舍的心怀。